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2022年电大《形势与政策》考试任务2答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5-28 17:0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电大《形势与政策》考试任务2答案,供大家参考。

2022年电大《形势与政策》考试任务2答案

 

 2022 年电大《形势与政策》考试任务 2 答案 考试任务 2 一、小论文:

 .

 怎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指示?(100 分)

 答: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不同于“福利制度”,它强调的是“共同”。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是他们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就是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最真实的表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早在 1955 年,毛泽东同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1987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使得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破解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环境问题,失落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西方现代化道路最终导致社会乱

 象频生,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新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世界担当为己任,以天下情怀为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致力于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建立在脱贫攻坚全面实现的现实基础之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民脱贫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推进,使我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选择,也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中国不但致力于本国人民的发展,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的建设、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无不彰显着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的科学策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与举措,都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实践意义。

 二、小论文:

 .

 怎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指示?(100 分)

 答: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 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第一要义是防止两极分化,消除绝对贫困,其次才是缩小相对贫富差距。相对贫富差距的消除,只有到了按需分配、没有私人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这至少需要几十代人的奋斗。

 怎么理解共同富裕? 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并不够,最终要落到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发展上来。因此,共同富裕实际上既要考虑物,更要考虑人。人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依靠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现在的发展逻辑跟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更多考虑 GDP 增长和物质财富的丰裕。当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我们必须逐步改变之前的发展逻辑,把人的发展摆在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位置上,把物的发展作为手段来看待。我们如果仍只在物上做文章,甚至以物质财富为目标,共同富裕很可能就会滑向平均主义。

 这种发展逻辑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发展只有遵循“人本逻辑”,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也才能和中国当前的一些战略相吻合。比如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首先强调的就是创新,实际上都需要落到人的身上,落到社会成员能力的普遍提升上。从全球来看,贫穷根本上是能力的贫穷,只有当国民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才能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也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贫富差距虽然表现在物质的层面,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权利和能力差距。这具体可从两个角度观察,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去观察,人与人之间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上存在差距,这是无法避免的。另一个是群体的角度去观察,比如,农民和市民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能力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是很难通过个体努力得以改变的。

 也就是说,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能力普遍偏低,并不能归因于农民不努力,而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治造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最终会转化成能力的差距,也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从而导致群体性的能力和收入差距。

 特别是农民社会身份的不平等,即使进了城也不能享受同城待遇,这才是造成群体性差距的社会根源。

 需警惕的是,这种收入差距还可能会沿着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传递。上一辈是农民,这一辈是农民,下一辈很可能还是农民。如果不改变这种城乡分治的发展格局,不去设法缩小群体性鸿沟,那么,这种能力差距可能一直延续下来,造成群体以及阶层的固化。当一个人、一个群体失去向上流动和全面发展的通道,将会对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持续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人的能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结合中国现实,加快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如何缩小? 根源在于农民的能力如何得到普遍提升? 只有让更多农民变成市民,让市民、非农就业变得更有吸引力,才能真正实现国民能力的普遍提升,才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若出现逆城市化,则绝不是社会的福音。

 从短期来看,共同富裕似乎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农民等低收入者的能力如何得到普遍提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目前有近 3 亿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城市,但他们不能平等享受同城待遇。很显然,这种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只是把农民当成是一个生产要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群体排斥。显然,这与我们提倡的协调性发展、均衡性发展以及包容性发展是存在冲突的。如何避免这种社会排斥,加快包容性发展的进程,这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城乡二元分治体制的深刻变革。

 如何通过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路径,实现共同富裕? 实际上,这三种分配方式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将其拆分开,要搞清楚三者在社会收入及财富分配中的具体作用。

 一次分配是基础,能通过市场机制去实现。应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通过勤劳、创新、创业致富,这也就是走群众路线。政府另一个重要职能是确保公平竞争。在每个人进入市场之前,政府应通过社会条件的改善来促进人的能力差距尽可能缩小。如果能在一次分配环节减少收入差距,就不需要二次分配采取过大的调节力度。如果一次分配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再通过二次分配去调节,很可能产生明显副作用,带来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损失。

 二次分配是补充,处于辅助性地位。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难以改变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因为仅靠二次分配,所起的作用是短期的,只有提高低收入者的能力,才能促使他向上流动,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否则,很可能只是一代一代依靠社会福利维持基本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北欧国家转向市场化导向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些国家过度依赖二次分配对长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快速老龄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尤其要警觉掉入“福利陷阱”的风险。

 第三次分配则是从整个社会层面进行考虑。它是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基于正确的财富观,自愿把部分财富拿出来帮助贫穷落后及能力相对不足的人。比如参加慈善,为一些收入不高、能力不高的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有更强能力参与到经济循环当中去。这需要以社会文明进步为条件,同样需要走群众路线,运动式将会伤害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最终可能会抑制财富创造的积极性,难以做大蛋糕。

 无论是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最终都要落到人的能力上来,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分配本身。只有在人的身上做文章,让人的能力普遍提升,才能进一步缩小群体能力差距; 这样的分配才是既兼顾眼前,又促进长远,能真正促进人民的共同富裕。国民能力普遍提升了,共同富裕也就内在其中了。

推荐访问:电大 形势 答案 2022年电大《形势与政策》考试任务2答案 形势与政策电大考试答案形考任务2020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6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