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17 08:09:01

篇一: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自我约束

  在我们的生活里,总是会有老师来监督自己、管理自己,有父母来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关爱和帮助。但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自律。

  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对于我们来说,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有所约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要养成排队的习惯,要学会自我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比喻为“小太阳”——

  我们的家人和老师都用爱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我们时时刻刻被这种爱包围着,久而久之,我们也习惯了自己是被“众星球”环抱的“小太阳”,轻松无忧地恣意成长。我们不愿意被人约束,更不愿意自己约束自己。以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目无一切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我们需要学会约束自己。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就平时学校生活而言,大家互相监督、自我约束、互相鼓励,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不要总是需要老师监督才能做个好学生,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不光是在学校,在家里的时候就更能考察到我们的自律是否“符合标准”了。有些同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书包随手一扔,就不再管了。直到家长开始回家要求自己写作业了,才开始极不情愿地写。这时,作业总是磨蹭到很晚才能做完,觉也睡不好了,作业也写不好了。这种同学,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总是要在别人的督促下才能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那我们就将永远要依靠他人,永远无法做到独立自主的生活。当我们学会了自律的时候,那我们就已经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对于自我管理的问题,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几分才华,而且工作量实在不少,却又看不见太多成果,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

  曾经有一位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美国上将,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洗礼,孩子的母亲请他说几句话,以作为孩子漫长人生征途中的准则。将军把自己历经征战苦难,以至最后荣获美国史上崇高地位的教条,归纳成—句极简短的话:“教他懂得如何自制!”

  从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人口中发出“自制”这一训言,真是出人意料!那个做了母亲的女子听了这话,不知将有什么感触。甚至再进一步,也有人会怀疑,这忠告会不会使当今的父母感到震惊?

  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有许多禁止、不准和不允许,或者还有一些不主张、不赞同,等等。一直以来人们就认为这些东西应该是生硬的和冷冰冰的。但这样做的效果却未必好理想。

  有一次我和朋友到一家很有名的法国餐馆用餐,在大厅里见到这样的字眼:“服务人员禁止在大厅抽烟、休息,违者记过”,意思固然很清楚,但员工并不喜欢,因为它明显带有不信任、带有强制性,令人压抑。对这家餐馆来说,这样做并不会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虽然可能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倦怠或低效率的情况,但随着自我管理的不断加强,这种局面终将有所改观,而如果对员工自我管理进行粗暴干涉或听任不管都可能导致混乱。所以,对员工自我管理进行引导的方向和策略,应当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迪克威博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日本人受命去管理一家行将倒闭的美国合资工厂,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使工厂起死回生并且盈利。原因是什么?他的解释令许多管理专家们大吃一惊,他说:“道理很简单,只要把美国人当作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也有正常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他们会自然地利用人性的态度付出回报。这远比督促或命令他们如何工作要有效得多。”

  我们时代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学说,为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在员工应得到尊重、鼓励,应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这些人性化理念的推行和应用过程中,员工的自我管理也得到了推广。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决定了工人的生产效率。拒绝或忽视运用自制力的人,实际上是把好机会一个又一个地浪费掉,而且,最糟的是,他们本身并不知道错过了这些机会。

  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大都数人很难在开始的时候,就具备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是在经历了他律、协助性自我管理之后,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

  少年时期,父母与老师负责我们的自我管理任务。我们大多数都是在督促中完成了自我管理,而并不是主动去完成学习与生活的任务。虽然那时可能有朦胧的自我管理意识,但尚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督促甚至是强迫则成了必要的手段。

  踏入社会,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以后,自我管理回归到独立进行的阶段。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别人的协助与支持,但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这既是个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职业生涯稳步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我曾在一篇《如何让你的效率高起来》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工作效率很高的销售主管一直保持着将文档做得很工整的习惯,无论当时他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这个习惯让他受益匪浅,他很清楚所要完成工作的时间表和采取何种方式去做。在他的个人电脑里,他会跟踪每一件事,从而确保不仅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落实各项细节,而且兼顾顾客和同事。如果他们没有承诺及时和他联系,他就会给他们发电子邮件。事实上,有一天一个人告诉这位主管:“我还不如主动跟你联系,因为我知道你如果听不到我的消息,一定会在我的语音信箱里留言的。”

  我接触过很多的企业家、投资家以及一些金融家,从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大多比普通人懂得自制,他们一致认为在工作中闹情绪是非常有害的。

  自律能力在完善一个人的个性方面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能力,那他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一家大企业的人事经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的上班时间是7:30,有人7:20就到了,有人7:30到,也有人7:40才到。在平时是看不出这三类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关键时刻,或许就是因为这迟到10分钟的习惯,误了大事。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律能力不同

  导致的不同后果。

  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时,并在工作中加以实现,那么你会发现,我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都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条理可循,做事稳重,不留后患,在同事与上司眼中,你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优秀员工,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和领事的人。所以,你的上司会放心地把重要的工作交由你去完成;你的同事在喜欢与你共同工作,并会主动与你交往。你的能力在上司交待的任务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你赢得了晋升与加薪的机会;你的人际网络在同事与你的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扩大,这可能会为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功机遇。

篇二: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暑假自我束缚故事

  每当我打开电脑时,看电视时,都会想到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放暑假了,我对电脑的热情直线上升,简直是如痴如醉,每天都想玩游戏。

  一天,妈妈要上班了,她让我先认真写完今天的作业,然后再玩,只能玩半小时。我嘴里答应着:"你放心吧,我只玩半小时,我会认真写作业的”,心里却乐开了花:快走吧,走了我就自由啦。

  妈妈刚出门我就打开电脑,心想先玩半小时,再写作业吧。我打开电脑聚精会神地玩起游戏,早把时间丢在脑后,时间匆匆走过,而我却没有一点感觉,我正玩的津津有味,突然听到开门声,我大吃一惊,妈妈下班回来了,心想完了,赶紧关电脑,电脑还没关好,妈妈就站在我身后了,我颤颤巍巍地扭过头

  “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我还没写呢,”我低着头小声说。妈妈的脸由晴转阴,气冲冲地问:“你玩了一上午?咱们可是咸菜腌豆腐有言在先,写完作业再玩,只能玩半小时,你怎么能违背诺言呢?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你不知道吗?你以后要再不约束自己,就别碰电脑了。”

  看着平时不爱发火的妈妈怒气冲天,我一声不吭,灰溜溜地写作业去了。

  是啊!让人着迷的游戏能占我一上午的时间,我要不约束自己,难道让它占我整个假期吗?我要自己约束自己,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小处不可随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要养成习惯,时时处处约束自己,争当优秀的少先队员。

篇三: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篇四: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自我束缚的句子

  有些时候,我们会用一些无形的力量来限制自己,让自己陷入一种自我束缚的状态中。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于我们的过去经历、周围的环境、自身的思想等。以下是一些具有自我束缚性质的句子:

  1.我不够聪明,所以我做不到。

  2.我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3.我不敢尝试新事物,因为我怕失败。

  4.我觉得我不够好,所以我不敢去争取自己想要的。

  5.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性格,所以我不可能改变。

  6.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我经常出现在不好的状态下。

  7.我不愿意离开我的舒适区,因为我害怕不确定的未来。

  8.我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所以我不敢去面对挑战。

  9.我觉得自己不够美丽,所以我不敢尝试新的衣服或妆容。

  10.我觉得自己太老了,所以我不敢去尝试新的学习或工作机会。

  以上这些句子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自己被限制了,无法自由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或挑战自己的局限。然而,这些句子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信念来打破自己的束缚,让自己变得更加自由和自信。

  -1-

篇五: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束缚自己_800字

  或许你应该束缚我,因为那样我才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或许你不应该束缚我,因为那样我才能非得更高;又或许我该自己束缚自己,因为那样我才能做到两者兼备!——题记

  镜头一

  在生活中束缚自己。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对自己无法自控,哪怕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那件事不能做,可却还是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没有能力约束自己,更无法束缚自己。

  有时候我们和父母总是在为了一点小事争执不休,但过后心里特别过意不去,总想着说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可却总是做不到。每当这时,我们为何不试着束缚自己呢?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的信念不坚定,我们没有毅力。就拿束缚自己来说吧,其实我们很想做到,只是潜意识里还在懵懂。这时我们何不静下心来,坚定自己的信念,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镜头二

  在学习上束缚自己。在学习上,贪玩好耍几乎是普遍学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总认为没关系,明天我再集中复习;作业,我明天再全部做完;古诗、课文,明天我在全部背诵的思想,却总是形成万事成蹉跎的后果。

  每个学生都想取得好成绩,都想好好学习,都想梦想成真,可却不是每个都能做到。这又是因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束缚自己。这时我们为何不为自己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束缚自己,梦想成真!

  或许我们从未害怕失败,也不愿意次次失败,或许我们都向往成功,却也不愿次次成功,因为,那样既不能在失败中成长,也不能再成功中受挫而吸取经验。最重要的是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

  在面对未知的明天,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然而却也不敢看轻现在!我们都是命运的傀儡,我们与命运相互操纵,然而谁输谁赢我们都不能确定!因为没有谁敢为自己的未来造下肯定句!

  所以我要说束缚自己是福!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市十一小六年级:姚尧yao

篇六: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束缚自己作文

  束缚自己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束缚自己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束缚自己作文

  篇1人总会有失败的时候,总会有失望的时候,总会有不满意的时候,但是请你记住“相信自己”就是他们最大的天敌。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路,坚定自己的选择,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的思想决不能被别人束缚!

  那是一节英语课。黄老师童心未泯,便和我们玩起游戏来了。当老师教完了“左”“右”两个单词,黄老师把糖藏在手里。那糖果好像在跟我们招手似的,发出了阵阵诱人的香味。我们一个个坐姿端正,都想得到那一颗颗的糖果。

  “左!右!不对,是左!黄老师故意左手握紧!对,一定是左!”我心里不停地琢磨着。于是,我举起高高的小手,真幸运!黄老师抽中了我!我满怀期待地准备说出我的答案时,听到同学们不停地说:“右!右!是右啊!”我犹豫了,那些声音仿佛在说:“右!傻瓜,那只是黄老师的障眼法!”我犹豫不决,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左?一阵细想之后,我觉得既然他们都说右,那我选右手吧。我说了右,可错误的雨点不停向我砸来。答案是左,我失望地坐了下来。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我好没用!我好沮丧!我好难过!我好想哭……可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事,“有泪都不能轻弹”,我又把泪

  “赶”回了眼眶。

  虽然这只是个游戏,但“小故事,大智慧,”这件事不仅是得到糖果,不仅是自己不够坚定导致的原因,更是我生活中,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警告,她告诉我该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怎样才能自信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只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不因别人的窃窃私语而动摇,那今后的生活会更美好!

  一个人要学会放弃,放弃你不想做的事;一个人要学会选择,选择你喜欢并擅长做的事。只要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你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路,坚定自己的选择,不管别人的言语,自己的思想决不能让别人束缚!

  束缚自己作文

  篇2我们总会听到自相矛盾的信息,例如: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

  静止,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信息好像都有道理,但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们无法辨别。我们变得犹豫,让我们下不了决心去选择一个来实践。

  面对这样矛盾的信息,我们不应该立马就做出取舍,而是在考虑之后再做出决定。不要一味的去相信其中一方,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想法,但往往会因为他人的意见,看法而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认为别人总是对的,自己总是错的。盲目的去跟从,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成为他人思想的木偶。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看法,或者是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出决定。

  在我小时候,我很爱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大人们被我问很很头疼。我有一次问妈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妈妈回答我说:“春夏是绿色的,到秋天就变成黄色的了。”我记在心里。第二天,老师问小朋友,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我立马就站起来回答,刚说完,就有小朋友反驳我,说枫叶是红色的。当时我气急了,就与他争论了起来,结果我输了。树叶不只有绿色,黄色,还有红色。当时我伤心极了。

  这件事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明白了,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他人的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主见。

  我认为,矛盾的信息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阶层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而产生的,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角度不同,产生的信息怎么可能会相同呢?

  不要让他人束缚了自己,不要让他人的`思想绑架了自己,不要因

  为他人的言语就打消了自己原本精心制定的计划。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你本来打算买一件物品,但你的朋友告诉你这件物品很不好,因为他也有一件。所以,你就打消了自己的念头,但朋友所说的问题,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就信了,直到情况和朋友说的相反,你才后悔了。

  这一切都归根于自己的盲从,他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想法,也不是所有人的意志,所以,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斟酌损益再做决定。

  别让他人束缚了自己。

  束缚自己作文

  篇3聪明的人会避开世俗而回归自己,愚蠢的人会迎合世俗而迷失自己。

  ——题记

  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会逆流而走,有些人则追求世俗直到被淹没。也许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名誉,职位,世俗眼光等套子一层层包裹住,当我们试图把世俗的套子挣开后,可能会发现反倒被世俗的眼光当做异类。但那又如何,与其天天戴着面具强颜欢笑,那不如挣脱它站在世俗的逆流,活出想活的自己。以淡泊的眼光,以乐观的心态,在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在历史的篇章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聪明的人,什么叫做愚蠢的人,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

  陶渊明,他深居简出我们都明白是因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处处笼罩着黑暗与腐朽,官场上弥漫着的铜臭味令人连连作呕,这就是世俗。人人想尽一切办法买官,行贿为的只是过上“安逸”的生活,这就是愚人。陶渊明真的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拥有一种高尚的品性和节操才能让他安心地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却依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时代的智者,世俗束缚不了他的想法,世俗的暗流也冲不走他的淡泊名利与静享自由。

  俗话说“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如果说陶渊明是流芳百世的最

  佳代言人,那么指鹿为马的事件便是遗臭万年的最好代表作。

  天气晴朗的那天,大臣们疑惑的望着眼前那只所谓的“马”,在听完赵高的描述之后,纷纷鼓掌附和道:“真的一匹百年难遇的千里马啊,好马,果然是好马啊!”一群被世俗蒙蔽双眼的人还在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场大劫,乐滋滋的他们没想到那么用心地去迎合赵高却在不久后的阴天也死了,也许他们临死前还傻傻地不知道是为什么。

  一群人,一群黑暗的人,一群虚伪的人,一群颠倒是非的人。这不正是在昭告天下,迎合世俗与权力,不会是很好的下场。

  世俗是一个坏东西,它会束缚我们的思想行为,让我们变成在社会行走的木偶。每个人的高尚都会被自己藏在心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向世俗逆流走去的权利。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世俗的复制品。自己的想法最重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做一个有想法的人,作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

  别让世俗束缚了自己的想法。

  束缚自己作文

  篇4或许你应该束缚我,因为那样我才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或许你不应该束缚我,因为那样我才能非得更高;又或许我该自己束缚自己,因为那样我才能做到两者兼备!——题记

  镜头一

  在生活中束缚自己。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对自己无法自控,哪怕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那件事不能做,可却还是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没有能力约束自己,更无法束缚自己。

  有时候我们和父母总是在为了一点小事争执不休,但过后心里特别过意不去,总想着说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可却总是做不到。每当这时,我们为何不试着束缚自己呢?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的信念不坚定,我们没有毅力。就拿“束缚自己”来说吧,其实我们很想做到,只是潜意识里还在懵懂。这时我们何不静下心来,坚定自己的信念,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镜头二

  在学习上束缚自己。在学习上,贪玩好耍几乎是普遍学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总认为“没关系,明天我再集中复习;作业,我明天再全部做完;古诗、课文,明天我在全部背诵”的思想,却总是形成“万事成蹉跎”的后果。

  每个学生都想取得好成绩,都想好好学习,都想梦想成真,可却不是每个都能做到。这又是因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束缚自己。这时我们为何不为自己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束缚自己,梦想成真!

  或许我们从未害怕失败,也不愿意次次失败,或许我们都向往成功,却也不愿次次成功,因为,那样既不能在失败中成长,也不能再成功中受挫而吸取经验。最重要的是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

  在面对未知的明天,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然而却也不敢看轻现在!我们都是命运的傀儡,我们与命运相互操纵,然而谁输谁赢我们都不能确定!因为没有谁敢为自己的未来造下肯定句!

  所以我要说“束缚自己是福!”

篇七: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八小时以外自我约束方面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是很常见的情况。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里,我们需要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性。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我们不宜熬夜、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我们可以加入健身俱乐部、定期进行运动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健康饮食的知识,尽可能地选择天然,健康的食品。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定期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去旅游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增强社交能力,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总之,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里,我们需要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挑战和竞争。

篇八: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劳动:人的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束缚?———兼评鲍德里亚对劳动概念的理解王晓升

  黄继红【摘要】马克思认为劳动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变成了只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劳动。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而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不再剥削劳动,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自愿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仍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按照结构价值规律来进行的。资本系统利用结构价值控制人,劳动甚至变成束缚人的一种手段。【关键词】劳动;人的自我实现;结构价值;鲍德里亚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3-0008-07作者简介:王晓升,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黄继红,(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由于人在劳动中受到剥削和控制,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如果消除了私有制,劳动是人的自觉自愿的劳动,那么劳动就成为自我实现的劳动。然而在发达社会中人们却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使劳动是人的自觉自愿的劳动,这种劳动还可能是“异化”的劳动,而并不能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一、马克思的劳动观劳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个基础概念。马克思从劳动概念出发来阐明自己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满足自身目的的活动,人类历史是在劳动中生成的。如何理解劳动概念呢?马克思一方面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另一方面,把劳动理解为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理解来看,他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他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它具有有意①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并以此证明自识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证明自己是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②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存在意义和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价值。人也通过劳动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劳动是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他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①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3页。4页。同上,第5

  劳动:人的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束缚?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①在这里,劳动被马克思理解为满足人的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需求的活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对劳动的这两种不同维度的理解呢?马克思对劳动的这种理解在马克思理论界引起了较大的理论争议。有人坚持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的观点,也有人坚持劳动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②马克思认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实现,这是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的理论成果。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一个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③。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人通过劳动确证自身。马克思理解为人的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④人只有通过劳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动才能确证自身,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是人活动的历史,而人也是这种历史的结果。反之,把劳动理解为满足人的需要,实际上就是把劳动看作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劳动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过程。马克思将这种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解释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这被马克思称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人是历史的参与者,人的活动是有自由意志的活动,但人的活动还是受这种客观规律的制约。把劳动理解为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其实是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依据这种理解,人的一切活动都被归结为经济活动,归结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人主要是在经济人的意义上被理解的。这个意义上的人不是完整的、全面的人。为此,马克思强调,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本应该是自由意识的活动,是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把劳动看做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如果限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劳动,那么人被看作是经济人;如果限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活动,把劳动仅仅看作是人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活动,那么这是人道主义的观念。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出人道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而从这两个相互补充的维度来理解人。虽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劳动理解为满足物⑤虽然马克思在质需要的活动,但他也把劳动理解为人的实现的活动。他把这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既然它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肯定就不是唯一的历史活动。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不是唯一的历史活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满足人的需求的生产只是历史活动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历史活动的全部要素。他在描述自己的历史观时,强调了四个基本事实,即满足基本需要的生产、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人的生产以及意识的生产。他认为前三种生产是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或者“三个要素”。同时他还特意强调不⑥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应该把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⑦即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关系,还是一种社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会关系。劳动关乎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道德问题、人在劳动中是否有尊严、人是否实现了人的本质。这种劳动不仅是满足需求的劳动,而且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劳动。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仅仅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这种劳动是由私有制导致的。他①②③④⑤⑥⑦[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3页。王晓升:《论马克思的两个劳动概念与两种历史解释模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第155页。[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8页。同上,第98页。王晓升:《论马克思的两个劳动概念与两种历史解释模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第156—157页。同上,第157页。009年,第532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现代哲学》2017年第3期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于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当它被我们之间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①所以马克思的革命理想是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动,实现自由劳动,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只有劳动自由了,人才有可能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二、鲍德里亚的劳动观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如果消除了私有制,如果人的劳动是自觉自愿的劳动,那么劳动就能够用来达到人自我实现这个目标。而鲍德里亚通过对于后现代社会的分析却发现,即使人的劳动是自觉自愿的,劳动也不一定能够用来达到自我实现这个目标。鲍德里亚是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分析劳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后现代社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他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②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用来满足人的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的现象。”需求的。但一旦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人们根本消费不了那些多的产品。为此,资本系统采取了一套新的策略来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物的符号价值。比如,一个人可能有很多衣服,但是她仍然会购买衣服,因为衣服的形式(它的符号价值)吸引了她。在后现代社会,“物远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东③。符号价值为什西,它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正是这种符号的交换价值才是更为根本的东西”么会被需要呢?因为它具有社会区分功能。“存在着某种社会逻辑: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拥有不同的对④物代表了人的社会地位,如开豪车的是上层社会的人、开普通车的是中层社会的人、物的操持。”没车的是底层社会的人。鲍德里亚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来解释物的价值由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的过渡,他称之为“价值的结构革命”。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对应的是语言符号的“古典”形态。在政治经济学阶段(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物作为能指符号,其所指是使用价值,物依靠使用价值而存在。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价值的结构革命结束了价值的这种“古典”经济学。“这场革命就在于断开了价值的两个方面……这是符号的解放:它摆脱了过去那种指称某物的‘古老’义务,终于获得了⑤能指和所指被断开,能指不再有确定的所指,物不再直接依靠使用价值而存在,物自由了。自由。”这种自由指的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物更多的作为符号价值而存在”。所谓的“符号价值”,鲍德里亚又称为“结构价值”,即物在随意性、不确定性的结构或组合游戏中获得的价值。这具体表现在给物编号,分等级,构造区分性对立。物通过这种区分性对立的游戏获得结构价值。例如,一个普通的包和一个奢侈品牌包,它们的使用价值都是装东西,但是奢侈品牌包的价格却要高出普通包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这就是结构价值使然。一个奢侈品牌包,它在品牌上与普通包构成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价格上的巨大差异。奢侈品牌包的价值就在与普通包的差异中被构造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即使已经拥有很多普通包了,但是她们依旧渴望拥有一个奢侈品牌的包。而人们往往为了拥有类似奢侈包这样具有很高结构价值的东西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商品作为符号的结构价值激起了人们对于劳动的需求。物更多地作为结构价值而存在。劳动生产物。显而易见,我们可以推出的结论是:劳动生产的是结构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鲍德里亚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后现代社会,劳动所生产的主要是结构价值。不过,鲍德里亚也承认使用价值的维度。在他看来,后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是“仿真的存①②③④⑤[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2页。[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福、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法]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页。同上,第1页。012年,第4页。[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劳动:人的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束缚?在”,即我们已经分不清楚是否还有使用价值了。例如上面提到的奢侈品牌包,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包的装东西的功能,即包的使用价值。但这是一个装东西的包还是显示拥有者身份或地位的工具呢?如果从装东西的角度来说,我们买一个普通的包就可以。人们买奢侈包的出发点主要是其结构价值,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它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维度只是作为仿真的存在而起作用。在后现代社会,生产许多生活基本用品的劳动已经由自动化的机械系统所取代了。人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却不是这样对待人的。它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致力于制造更多的具有结构价值的皮包,推动人们去购买这些皮包。这正是资本的秘密所在。资本系统正是要利用这种新型的劳动(以生产结构价值为主的劳动)维持自身的生存并扩大统治范围。劳动成为资本系统的控制工具。鲍德里亚认为,资本系统通过劳动馈赠实施统治。在科技发达的后现代社会,机器代替人劳动,生产有用品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但人需要劳动,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是劳动的古典伦理;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掉进了结构价值的怪圈,为了追求无穷无尽的结构价值而必须劳动。从表面上看,人似乎通过这种劳动得到了“自我实现”。为了拥有更多的结构价值,人们渴望更多地参加劳动。于是社会也把生产结构价值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生活用品,那么我们的社会就需要大规模的劳动。于是劳动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然而,在当代社会,“劳动”成为稀缺的东西。这种稀缺的东西似乎也可以像礼品一样被馈赠。资本系统正是利用了人需要劳动的心理,将劳动生产出来,把劳动岗位当作“礼物”“馈赠”给人们(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获得统治权力。馈赠劳动怎么就能获得权力呢?在这里,鲍德里亚吸收了莫斯的礼物理论。依据莫斯的理论,物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始终追随着它的主人。即便是主人已经将物作为礼物赠予他人,它仍然会要求以某种①这方式回到主人那里。“由于有它,受礼者就要承担责任,也正是通过它,物主便能凌控盗窃者。”就要求受礼者承担回礼的义务,否则就要受到物主的凌控。如果接受馈赠的人不及时还礼,就会背负象征债务。所以当系统无条件地把劳动馈赠给人的时候,人们就背上了象征债务———接受资本的控制。劳动也就变成了资本系统的控制工具。由于劳动是人自己心甘情愿地选择的,所以也可以说,人在这里也心甘情愿地受到了束缚。三、劳动:人的自我束缚本来,当人不再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时候,人可以通过劳动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中,劳动却被用来实现结构价值。人仍然被束缚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或者更具体地说,被束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资本主义社会系统构造出一个结构价值体系来控制人。人究竟是如何被控制的?第一,人被贴上“劳动力”这个符号。上文已经提到,资本系统将劳动无条件地馈赠给人,人们如果不及时反馈赠的话就会背负象征债务。在后现代社会,很多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都是由机器来代劳,人可以减少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还是把各种“劳动”生产出来(把就业岗位生产出来),并将劳动岗位馈赠给人,使人背上象征债务,即使人成为“劳动力”。从前面对产品的结构价值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任何产品都有结构价值,“劳动”作为产品也有结构价值。人们由于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而产生不同的结构价值。如果劳动生产有用东西,那么无论从事什么劳动,这种劳动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劳动不是生产有用产品的,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这种劳动就有了“结构价值”。它纯粹是为了体现身份和地位。但这些体现身份、地位的“劳动”果真是社会所需要的吗?比如,本来人们在家里有了许多皮包,但是推销员还是用各种技巧或者手段让我们购买皮包。这样的推销工作究竟是欺骗还是科学劳动?这种有结构价值的劳动果真对社会有价值吗?当货币流通过剩时,①[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和理由》,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8页。

  《现代哲学》2017年第3期那些金融玩家通过热钱的流动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样的结构价值意义上的劳动究竟是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是扰乱经济秩序呢?当劳动成为结构价值意义上的符号,当人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劳动创造各种结构价值意义上的符号时,人在这里被束缚了。进一步说,人应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应该被束缚在劳动中。把人贴上“劳动力”这个标签恰恰是束缚了人。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劳动力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人的死亡,人已经不是那个全面的人了,人只获得了人的一个方面———劳动力。人就这样被“劳动力”的标签束缚着。第二,资本系统通过劳动固定人。人一旦成为劳动力,就意味着人进入了资本的控制系统。它可以通过劳动将人定位在各个劳动岗位上,以此来控制人。鲍德里亚以极其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后现代社会的劳动的本质:“劳动不再是一种力,它成为各种符号中的符号。它像其它事物一样被生产,被消费。它按照一种完全的等价关系与非劳动、与休闲相互交换,它可以与日常生活的其它一切领域相互交换。它被不折不扣地‘异化’。”①此时的劳动成了没有确定所指的能指符号,已经不同于政治经济学阶段的生产性的劳动了。既然不生产(仿真意义上的不生产),那么各个岗位之间的差异也就消失了。从此,不再有某种类型的劳动或者一般意义的劳动。有的只是这样一种劳动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各个岗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本来,只有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才是有意义的劳动。当劳动不生产使用价值时,这种劳动就如同舞台表演的劳动,如同娱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就是娱乐,而娱乐也是劳动(把娱乐的需求再生产出来,把娱乐明星再生产出来)。“劳动过程本身变得可以互换了……它对任何目标都无动于衷,甚至对那种古典操作中理解的劳动本身都无动于衷,它仅用在社会网络中②在学定位每人……必须把人固定在各处,固定在学校里、工厂里、海滩上、电视机前或进修中。”校的学生自然会遵守学校的纪律,在工厂的工人也会遵守工厂的纪律。劳动就这样变成了资本系统控制人的工具。如今的岗位责任制、弹性工作制、流动、进修、终身教育、自主管理等都是为了给人找个位置或者个性化工作,没有工作的也会领到失业津贴。总之,系统再也不会遗弃任何一个人,但是③。让每个人都进入系统、参与系统它的目的是“每人都成为整个网络的终端,虽然是微小的终端”的游戏是资本系统的根本目的。鲍德里亚批评了马克思试图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服务)的想法。在他看来,只存在一种类型的劳动,即服务。鲍德里亚所谓的“服务”与马克思意义上的“服务”是不同的。前者专指为资本系统服务。“劳动就是服务”的意思是劳动就是为资本系统的持续运行服务。“任何劳动④生产不生产已经不重都被降低为服务———劳动作为时间的纯粹在场/占有、消费,是时间的贡赋。”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必须投身资本系统之中,为资本系统服务。至于这种投入是身体的、时间的、空间的还是智力的也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唯一要做的是在资本系统中显示自身的在场,这种在场就是劳动。立足于劳动的这种新型特征,鲍德里亚对资本系统的控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劳动无处⑤由于后现代的劳动已经不生产(仿真意义的不生产),不再有政治经济学不在,因为不再有劳动。”意义上的劳动,所以不再有劳动了。但是正因此,劳动无处不在。当劳动成为没有确定所指的能指符号时,它就不再与其他实践有区别了,我们可以用劳动替换任何一项实践。因此,劳动无处不在(这里运用的是谱系学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和自由时间自然也就没有区别了。“劳动不再与⑥因此,不管从事的是劳动还其他实践有区别,尤其是不再与它的对立词项———自由时间有区别。”是自由时间的休闲活动,人们都是在劳动,都是对资本系统的效忠。劳动是资本系统生产出来供人们物品消费的产品,而劳动又与休闲无异,所以休闲时间也是资本系统的产品。鲍德里亚说:“时间/①②③④⑤⑥[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第9—10页。同上,第14页。同上,第14页。同上,第19页。同上,第21—22页。9页。同上,第1

  劳动:人的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束缚?的概念具有可逆的价值:一切都和时间一样是物品,因而一切被生产出来的物品均可被看做是凝固的时间———其中不仅包括它们商业价值计算中的劳动时间,而且包括休闲时间,因为技术物品为使用它①他举了洗衣机的例子,他认为洗衣机就是家庭主们的人‘节约’了时间,而且这些人为此付费。”妇的自由时间。资本系统把洗衣机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节约了家庭主妇洗衣服的时间,本该洗衣服的时间变成了自由时间,家庭主妇们便可利用这段时间从事看电视、听音乐等休闲娱乐活动。而这个自由时间是同洗衣机一道被资本系统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此一来,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享受自由时间的时候其实是在消费自由时间这个产品,这就是在为资本系统服务,而服务就是劳动,因此自由时间也是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面引文中提到的海滩度假、看电视也就都是劳动了。既然一切都与劳动无异,一切都是劳动,甚至连与劳动对立的休闲时间都是劳动,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成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事劳动的大工厂。资本系统通过劳动将其统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里隐藏了资本系统的社会控制方式的微妙却又显著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控制过渡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系统依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个时期的资本的统治只存在于经济领域。但是到了后现代社会,资本系统的统治是全面的统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统治。这是资本统治的显著变化,但人们并未明显察觉到这种变化,所以说这是一种微妙的变化。四、人在劳动中自我实现的条件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自由时间,从而带来人的自由和解放。最能形象地描述共产主义的劳动自由的是马克思说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业,②。但在后现代社会,自由时间并没有产生自由,更谈不上人的解放。在后现代社晚饭后从事批判”会,工人阶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异化劳动,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异化劳动,即束缚在结构价值中劳动。这种劳动虽然是人的自觉自愿的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正如人的自由时间一样,也是一种“消费品”,人们对于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获得自由,而是接受束缚。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理解有错呢?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当然是正确的。只有当人类的劳动不是束缚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层面上,不是束缚在异化劳动之中的时候,劳动才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标志。当人们从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时,这种劳动的发展能帮助我们实现自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甚至达到富裕的水平的时候,人的劳动就自动地成为自我实现的劳动。在这个时候劳动的异化现象可能仍然会存在,因为这里仍然有一种价值规律在起作用。这种价值规律就是结构价值规律。如果说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的话,那么资本现在通过结构价值规律束缚了所有的人,把所有人放在“劳动”系统中,从而对人进行控制。虽然这种状况还没有普遍出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不会普遍出现。甚至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结构价值规律都在到处束缚着人。资本通过劳动将其统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劳动不但不能帮助我们实现自由,反而成了禁锢我们自身的枷锁,束缚了人自身。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时,认为马克思只是从满足人的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劳动,这是错误的。他只注意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一个维度,即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而忽略了马克思对劳动的哲学思考,即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在马克思看来,将人的劳动只限定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之内,这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因此,鲍德里亚这样看待劳动是并未超越政治经济学的表现,而马克思的劳动观却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水平。在马克思那里,人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动物,更多的是开展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人。①②[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福、全志刚译,第149页。37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

  《现代哲学》2017年第3期另外,鲍德里亚将劳动分为使用价值和结构价值两个维度。他的这种区分是可疑的。因为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但什么才是人的需求呢?根据鲍德里亚的理论,只有满足人的基本的需求的产品才具有使用价值,而那些具有结构价值的产品满足的只是人的被诱导的需求,是欲望。他批判社会大众为了满足被诱导的需求而疯狂劳动的现象。但是我们根本不能明确地区分基本需求和被诱导的需求。如果说基本需求对应的是人的本能需求,被诱导的需求对应的是社会性的需求,那么除了新生婴儿吃奶的需求之外,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本能需求不是社会性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甚至连我们饮食需求都是社会性的。如果我们饮食是为了吸收营养,那么我们可以吃昆虫而不是吃虾,因为二者的蛋白质含量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大多数地域的人吃虾而不吃昆虫。可见我们连最基本的饮食需求都是社会性的。鲍德里亚对需求的二元划分很难成立,他的理论基础也就因此坍塌。在鲍德里亚看来,人的劳动是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如果超出这种需要的劳动就是受到诱导和控制的劳动,这种思想会不会过于保守呢?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到原始社会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求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①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需要被分为本能需要和新的需要,而这些新的需要随着社会新的需要。”大发展会成为人的本能需要的一部分。例如,原始社会的人是不穿衣服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穿衣服已经成为人的本能需要。人类历史在劳动和需要的发展循环中不断前进。鲍德里亚所谓的为满足被诱导的需求而进行的再生产在马克思这里仍然属于生产的范畴。虽然鲍德里亚的劳动观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它的理论价值是不能被忽视的。一方面,他的劳动理论揭示了后现代社会资本系统控制人的秘密。资本系统通过馈赠劳动获得统治权。今天资本通过结构价值让人们一直处于对这些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东西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人们为了占有这样的符号价值而不停地劳动。这是对人的新的控制、新的奴役。面对这种新的控制,他说:“可能当代社会再一次成了一个符号统治的社会,由此导致了对某种‘文化革命’的需要,它包含了整个意识②即他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一场新的‘形态的过程。”文化运动’,需要一次再启蒙。历史上的启蒙运动让人类从愚昧走向理性,从黑暗走向光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自身推进了结构价值(符号价值)的深渊,但这一切还没有发展到显而易见的地步。所以为了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符号化的社会统治,我们需要另一场“文化革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鲍德里亚做的正是这种启蒙的工作。另一方面,鲍德里亚的劳动观是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的一个有益的增补。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劳动不再局限于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时候,劳动才有可能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而鲍德里亚认为,即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劳动力不再局限于满足人的需求,资本系统仍然会利用劳动来控制人。这与马克思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认为,要消除资本的控制,消除异化劳动,人的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劳动。鲍德里亚同样也认为,只要资本利用结构价值规律控制着社会,那么劳动就不会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要实现人的自由,要解决的就是资本的控制的问题。他们都主张消除资本的控制。在马克思那里,资本是作为金钱、利润和经济系统的资本。资本进行的是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物质大生产。这是传统形态的资本。今天资本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鲍德里亚说:“目前的系统再生产的,是最严格定义式的资本:作为社会关系形式的资本,而不是通俗词义上的作为金钱、利润和经济系统的资本。人们一直把再生产理解为生产方式的‘扩大’再生产,而且这种扩大再生产由生产方式决定。现在也许应该把生产方式设想为再生产方式的一种形态(不是唯一的形③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控制人,这种控制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态)。”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面临着鲍德里亚的理论所揭示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看到资本的这种新的控制形式。只有揭示这种新的控制形式,摆脱了这种新的控制形式,劳动才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形式。(责任编辑

  巳

  未)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页。[法]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第150页。5页。[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第3

篇九: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

  网友: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我有些观念和习惯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当我看到了这些盘根错结的缺点想要剥离它时,往往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感。常常是看到了问题的概貌,而看不到它的核心。宗教、哲学我都尝试过,往往都是说服得了头脑,却说服不了身体。这种身心分离的感觉让人痛苦。

  学诚法师:修行是一个生命教育、体验、成长的过程,并非仅仅听闻理论后就能做到,正如婴儿不可能在一日之间长大成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指点,才能方向明确、次第无误、善巧得力。

  网友:请法师开示:明明有爱就会有伤,为什么还要去爱?明明财物是身外之物,去时带不走,为什么还要追逐获取?

  学诚法师:众生颠倒,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快乐,看不到背后的痛苦。而且,很多人不知道有清净、纯粹、究竟的快乐存在,不知道除了在五欲的苦乐中轮回之外,还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

  网友:请问法师,人的习性和烦恼为何像水中的葫芦似的,按下这个又起了那个,时常对自己很失望。甚至因此都会影响健康。祈请

  法师开示。

  学诚法师:我们的心长期被各种烦恼填满,而福慧却少得可怜,所以要学习佛法,增长福慧、化解烦恼。

  网友:师父,最近很多时候都觉得时间虚度,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主要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觉得空虚,一边似乎又不愿意行动起来,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似乎甘愿被情绪牵着走,请求师父指点迷津!

  学诚法师:不去行动,永远不会有改变。克服惰性去做,等尝到了精进的甜头,就会有下一次行动的动力。

  网友:请问法师,这样的社会,现在的人,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孤独,你们出家人闭关打坐是怎么做到的呢?

  学诚法师:明白自己内心所求,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于未来的意义,这样的人才不会随波逐流,一味追求情绪的满足。

  网友:法师,如何调伏自己的散乱心?感觉自己很难控制。

  学诚法师:要把一段木头雕刻成佛像,需要先砍去粗大的枝节、勾勒大致的轮廓,然后再细细雕琢。调伏内心的烦恼亦复如是,先须去除粗猛的贪嗔烦恼,再进一步净化内心的妄想、杂念,才能令心澄净、专注。故第一步不必急于对治散乱,先在“断恶修善”上下功夫,调伏粗猛烦恼,多行善业润泽身心。

  网友:师父,有些时候明知道不如法的事情,却不得不这么做,随喜了他人的业,心里的烦恼挥之不去,无法调伏。心里默念某某是菩萨,某某是菩萨,观功念恩,最后还是忍不住观过。心情也随之低落,杂乱。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违心去做的事,业比较轻微,通过忏悔比较容易清净。所谓随喜,是发自内心的欢喜与赞同,不在行为上。对初学而言,努力去融入、营造善法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网友:师父,恶意恶念太多,怎么断才好?

  学诚法师:人的思想是一座独木桥,多培养善心善念,自然恶心恶念就少了。

  +152

推荐访问:自我束缚的八个小时 束缚 自我 小时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637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