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论文5000字
“双减”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是通过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护群众利益来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从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该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资本介入教育市场的门槛,势必会开启我国义务教育的新时期。
一、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双减”政策解读
约翰·W·金登提出多源流理论,以解释国家议程得以建立和公共政策得以形成的背后原因。本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探析“双减”政策是凭借哪些推动力量成为政府的显著议程,剖析多股源流汇合的内在张力,以此来说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出现所具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问题源流:教育焦虑与资本介入
(1)教育焦虑下的畸形竞争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圈就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极其强烈的心理追求,中国家庭的传统心理倾向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存在将成绩作为人才末端评价机制的标准以及择优录取的升学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教育焦虑的氛围。大多数家庭都“力争上游”,拒绝阶层下沉和“被淘汰”[2],中国父母往往会非常慷慨地投资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在社会中成为“高尚的脑力劳动者”,将超额的教育资源倾注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顺利“抢跑”,形成一种畸形的竞争。这意味着,许多青少年将承担着与其年龄不匹配的教育负担,造成同侪乃至整个社会的“剧场效应”。
(2)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倾向
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应该主要由国家通过公立学校统筹分配。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相对的机会公平,但是近些年,随着资本的野心瞄准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市场,教育资源的分配就变得无序且浪费。铺天盖地的“教培广告”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各种不合理的“天价”教培机构屡禁不止,市场分配资源的局限已经在教育领域显现。高考本身是一个选拔高能力、高智商人才的相对公平的平台,但是当教育的资本化程度越来越深,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越来越明显地以阶层的富有来划分,这本身就是不正义的现象。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富有阶层,将会大大降低底层人才的上升概率,将会模糊掉高考的人才筛选机制,这与高考的初衷背离,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而“双减”政策正是将学生成绩的助力由“外挂”的教培转向天赋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政策源流:政策中的各种建议诉求
(1)政策共同体内不同的态度和利益诉求教育专家、政协委员等群体从中国宏观大局出发,认为过度的学业负担会产生“剧场效应”,加剧社会内卷,不利于中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发出倡议为学生“减负”。教培相关利益群体表示,其作为学校的补充,可以在规范有序的运营状态下有效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在假期的学习进步[3]。家长认为,负担是出无奈或个体自愿的理性选择,为了孩子“抢先一步”,家长们自愿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承担教育成本。
(2)国家对义务教育减负的实践探索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态度与要求也早就体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减负文件里,但在中国这种“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里,政策精神在全国的整体性收益不明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健康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已经涉及许多提高教育质量、减轻义务教育负担的政策探索——如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得超标教学、成绩排名、惩罚性作业等[5]。尽管在竞争性的学习压力下,分数仍然是区分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但这些政策精神为“双减”政策奠定了基础。
3.政治源流:社会共识与十四五开局
(1)对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共识政策制定者常常从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传播中感觉国民情绪,加快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进入议程,由此对政府的议程产生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早已在社会达成默认的共识。国家在从宏观大局出发,自上而下倡导减负。自下而上看来,社会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功利性诱惑——教师的业绩诉求、家长的高分诉求、教育机构的利润诉求[6]。社会各群体也身不由己、趋之若鹜般地加入“加码游戏”。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况和教育领域的恶行循环。整个社会也在这种反向张力下,对此产生无奈唏嘘、焦虑反感甚至批评的情绪。虽然总体上整个社会对于学业减负是支持的,这是多年来减负政策的社会心理支撑,但是对于减负的效果、减负之后的“何去何从”是有疑虑的、迷惘的。
(2)“十四五”规划开局为教育指引新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规划中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7]。“十四五”规划为“双减”政策提供了支持。这种政治形势是有利于推动“双减”进入政府首要议程的。
二、“双减”政策之窗的开启:多源流汇合下的教育新时期
虽然问题源流或者政治源流都可以单独建构政府议程,但哪一种源流都不能保证一个项目绝对成功地进入议程,是三股源流的耦合效应开启了机会之窗,促使政策议程的产生。“双减”政策之窗更多地属于问题之窗。我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流处理的迫切性——教育“抢跑”下的教育资本化,不断损害民众利益,在关注到问题流以后,开始到政策源流中寻找各种浮现的意见作为备选方案。“十四五”规划提到了教育公益化原则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政策酝酿指引了方向。社会对学业负担过重的共识,是倾向于支持教育减负政
策出台的。所有的三股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都汇合在一起,问题之窗打开,那么关于为教育减负的项目进入决策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强。“减负”政策水到渠成地出现后,反过来又促使更多被问题流包围的人们认识到构建良性竞争的教育轨道的必要性。政策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政策执行并维持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全面开展整治活动的同时,宣布以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代表的九个城市为全国试点城市,其他省份应当至少在1个地市进行试点工作。
在“双减”政策的“9+N”个试点城市中,中央通过巡视督导等方式压实责任主体。试点城市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严格限制、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培训机构的收费监管,强调校外培训的公益性;二是合
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从目前看来,成效开始慢慢显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呈现出“各显神通”的执行机制:在内紧抓学校的主体责任,促使学校逐渐转向多元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外严格规范教培市场,如重庆市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实行作业的分学科精细化指导,江西省依托“智慧系统”实现作业分层、弹性化、个性化,辽宁省通过承诺书压实双减责任以提高教学质量[8]。但是,“双减”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仍然需要时间、精力去完善,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妥善处理好的。必须多管齐下,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互动和多元主体参与,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支持。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要求父母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9]。学校要转向全面育人发展的导向,与社会组织协作发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寒暑假,给予家庭更好的选择。
在一些尚未进行试点的城市,会存在消极、躲避的心态。因为在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教育机制下,“抢跑”和“加外挂”的趋势就不可逆转。即使政策落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会促使教育“黑市”的产生和教培风险、成本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在巡视督导的压力下,会对学校和教培结构作出整改,但是如果家庭采取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再严厉的政策也难以渗入。因此,要促使减负精神落地,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和“大水漫灌式”的减负政策,只有找到精准的发力点,才能打破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
三、“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良策:推进教育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末端人才评价机制和择优筛选的升学压力背景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的家庭与学校的单一化供需结构没有改变,顽固的家庭与教培市场的供需结构仍然存在。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要推动“减负”精神落地,就必须调整这种供需结构,必须从教育的供给侧发力,逐渐影响需求侧。从供需结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提升学校作为主体阵地的多元化供给能力,限制教培的资本化供给,以调整教育市场传统的供需结构。具体来说,一是限制传统市场的资本化供需结构,践行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改变学校单一性、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供给结构,践行“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观,最终达到更新教育理念的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共赢。1.改变“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要推动“双减”政策精神落地,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更新全社会的教育理念,促进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打破“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但在人才末端评价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这是很难做到的。家庭总是会在短期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只着眼于量化的分数,由此产生的教育需求就是单一的分数而已。教育机制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而不是机械训练下的庸才。人才的定义应该是宽泛的,是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指脑力劳动者。流水般的教育生产线——校内过度的学习负担和校外“遍地开花”的教培资本市场,恰恰抑制了每个学生独特的潜力,反而驱使所有人都踏入教育的恶性循环圈。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教育理念应该实现从“分数至上”到“分数、品德、能力”三位一体的转向,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全面发展,缓解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和攀比情绪。2.保证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只有通过学校才能实现公益性原则。一方面要紧抓
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主阵地,促使学校牢牢占据并主导优质教育资源,要防范过多的教育资源流入市场“坐地起价”。根据“水龙头理论”,学校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机构[10],但教育回归家庭的课余时间往往成为教培市场的黄金期,学生的学业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较大。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家庭提供一些可以替代培训机构的活动,如夏令营、参观文化馆、读书会等班级团建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学校为家庭提供“五育并举”教学方案的供给能力。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分数的平台,而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长期以来,学校都把所有资源投入考试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普遍被轻视,这种学科布局供给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必须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在有所侧重和多元化的原则下,调整学校课程和活动安排,科学对接家庭需求端。3.限制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资本化供给能力严格规范教培市场,不仅仅是因为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因为资本化供给有悖于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一旦教育公共资源过多流入市场,就必然就出现阶层化的不正义现象。因此,要支持教培机构通过“去学科化”成为学校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学生在校外的另一个“包袱”。以往对于教培机构的政策往往是规范化其运作过程,但是“双减”政策开启了教培机构的寒冬期,大大地限制了资本介入教育需求市场的门径,大幅度地直接切断了“家庭—市场”之间的供需结构。同时,国家将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责任牢牢放在学校,通过学校供给侧的改变来影响家庭需求侧,进而希望影响整个社会。要建构起新的供需结构,不仅要在“9+N”的试点区精准试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普及,还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为“双减”政策提供更多支撑点。从
供需结构来看,相关配套措施的发力点应该包括“为学校调整课程安排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撑,严格防范教培市场的各种隐秘形式卷土重来”。
如前所述,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在三股源流的交汇下产生的。其中,不同于以往的是问题源流,即资本介入教育程度愈益加深。为此,“双减”政策直接重新定位了教培机构,限制了“资本触角”进入教育领域的活动范围,将教育重新拉回公益性的平台。未来,教培机构后退产生的教育空间必须由学校来填补,以构建起新的、公益性的供需结构,促进教育的机会平等。这才是推动教育界良性运转的精准之策。
篇二: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关于“双减“论文——以系统综合治理
让“双减“见实效
靴子终于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双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个方面提出了**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意见》提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随后,校外培训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相关企业的股价遭遇断崖式暴跌。这一系列规定不仅大大压缩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空间,也直接斩断了资本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关联,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的生存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解读“双减”政策,必须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
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尤其是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裹挟之下迅速发展,其总数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大有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之势;行业内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为谋求利益频频炒作教育焦虑,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属性,良心行业逐渐变成了逐利产业。治沉痛须用猛药,对那些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就当紧盯不放,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其实,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此次“双减”则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既要求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又要求做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既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又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
校外培训的需求。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目前,各地已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双减”工作,比如全面推进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等。不过,在此
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一些地方的课后服务叫好不叫座,参与人数较少,很多家长仍持观望态度。而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后,市场供给少了,但是需求依然旺盛,为此不少家长通过“一对一上门私教”等方式来满足培训需求。结果是,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了,而且由于“一对一上门私教”游离在监管之外,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政策转轨期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对于一些地方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课后服务还是一个新事物,接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要想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还须通过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解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待遇等问题,全面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一些家长热衷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是受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真正提升。
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双减”政策出台已半个多月,各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进行调整,以适应政策要求。但不少调整策略出来后,又引起新一轮家长的“吐槽”。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指导方针,新东方、学而思等部分全国性教育培训机构确定秋季学期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从周末调整到周中进行。这让家长一片哀嚎:周中放学后哪有时间接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这个时间段去培训,作业什么时间写?
除了学科类培训的调整,还有机构在寻找新的“赛道”,素质教育、科创教育,甚至有机构提出了转型培训家长,也因此一下子登上了热搜,一时间不少家长感叹,“以前是孩子内卷,今后要开始‘内卷’家长了”“小时候被培训的是我们,没想到为人父母了,还要接受培训”“以前‘鸡娃、,现在‘鸡父母
于是,网上各种段子频出,甚至有人建议,以前孩子上课是父母在旁边陪读,现在培训父母可以让孩子“免费旁
听”;还有人建议培训机构转型搞餐饮,可以定价一杯咖啡***元,标注服务员是某知名院校高材生,提供“免费指导服务”虽
然是戏谑的话,但也反映出各种面对“双减”政策的调整颇有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意味。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推进。当校外培训机构“供给侧”的供应量少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化解,才能更好推进政策平稳落地实施,达到预想的效果。让“双减”政策切实落地,需要深刻领会政策出台的用意,更需要彻底反思此前校外培训“走偏了”的社会原因。
教育培训需求可以说一直都存在,只是“剧场效应”越发明显。有专家认为,教育培训需求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刺激产生,一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饱和式营销,让家长、学生更焦虑,刺激出来的需求;二是当下的升学评价体系制造出来的需求,孩子只有考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读更好的学校;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处在教育“低洼”地区的家长、孩子不得不通过校外培训班,来“找补”与其他教育资源优质地区的差距;四是社会功利性教育环境刺激出来的需求。
需求要均衡,从目前来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正在逐步
得到解决,但其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要疏导、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一些学科类培训可能会变成“小作坊”模式,“一对一”模式,这就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衷,造成更多的问题。
疏导家长、孩子的需求,破解“需求侧”焦虑,需要长远规划,多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各学校、片区,甚至是地区之间的差距,这不仅需要建设更现代化的学校,更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师资力量等软实力。
“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到,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未来学校可能还要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比如课后托管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当然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套、激励措施也要跟上,不能让学校、老师多付出了,却没有更多的回报。
教育评价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改革高考、中考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机制,让学生评价、考查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当然,教育评价机制关系到千家万户,更需要系统设计、从长计议,不能有半点马虎。除此之外,作为家长,家庭观念、教育观念也应该要转变,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增加自身的定力,不盲从、不跟风,理性看待、分析孩子的校外培训需求。
总之,推动、促进“双减”需要系统推进,“供给侧”问题需要解决,“需求侧”焦虑也要破解。
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
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是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最严的监管。"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形成全社会合力,疏堵结合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此前,有人建议彻底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得到不少网友点赞。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听上去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复杂。保守估计,我国校外培训业的产值达到****亿元,如果全面取缔,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就业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如果对这部分需求不进行有效疏导,那么取缔合法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后,校外教育培训可能会转到地下,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此,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校外教育培训乱象,需要全社会创设以下条件:首先,学校和社区要更多履行教育职责。给中小学生减负,曾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学生下午*点半放学后离开校园,不但增加了家长接孩子的负担,还导致校外托管机构火爆。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给放学后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可引导家长减少对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可切实给学生和家长减负——学生可在学校内就完成作业,并参加课后兴趣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另外,每年寒暑假,都存在部分双职工家长因无法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现象,如果在寒暑假中,社区、街道能给孩子提供规范、安全的活动去处,那么家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其次,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些家长盲目轻信培训机构宣传,甚至积极配合培训机构的违规经营。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便监管部门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还会继续存在。毕竟,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对所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此情况下,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最后,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我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后,全社会应该从重学历转变为重能力,否则,家长都希望孩子获得高学
历,必然导致教育严重“内卷化”。我国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从根本上治理校外教育培训热,首先要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去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方案》要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对于做好“双减”工作至关重要。
关于“双减”论文一“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
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很节儿。就拿**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
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
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
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携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
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以“双减”为契机,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孩子在全面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病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应当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笔者认为,虽然研学旅行等非学科类培训不在要求范围内,但作为强相关行业,研学旅行市场面临以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研学旅行作为健康教育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政策引导下,研学旅行发展迅速。20**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年,又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发布,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2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
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为主题,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政策鼓励下,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20**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亿元,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多家。
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与旅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教育方式不断多元化,研学旅行既把学习融入旅行体验中,也把旅行上升成为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可。
第二,“双减”促使研学旅行新需求充分释放。“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市场可能由学校主导向家庭主导转变。目前市场上的研学产品按照活动形式主要分为游学类研学和营地类研学。游学类研学旅行以参观、学习和交流为目的,以“游”为核心,注重体验;营地类研学旅行包括各类人文艺术、科技文化以及军事体育等主题式营地教育产品。这两类产品主要由学校主导。随着新政策的落实,孩子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家长们必然会寻找替代“补习”的产品,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需求将大大上升,以家庭亲子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
家庭亲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要求更高,兼有休闲度假和
研学双重需求。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便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需求特征都将影响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家庭亲子消费者将更注重产品理念、行程内容、服务品质、费用性价比、师资力量等。研学产品的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亲子市场和研学市场的界限可能进一步模糊。
第三,“双减”倒逼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进入研学旅行市场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从业务相关性看,教育培训机构由课程培训转型研学业务的难度较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资本、有师资、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培机构涌入研学赛道,加剧行业竞争。但同时,竞争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长远来看,引导政策持续出台,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研学产品结构和供给模式。
一是“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可能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是否对非学科培训制定实施指导价尚不明确,如果未来对非
学科教育也有非营利要求,那么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产品,可能面临就业门槛,也将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是企业资质、教师资格、课程内容等监管或将趋严。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场,但仍存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针对企业资质、教师资格以及课程内容的监管有望逐步完善。
旅游企业要在研学旅行市场培育竞争优势,唯有不断创新,加快产品更新迭代。
其一,要加强上游资源挖掘和整合,推动产品创新,将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融入研学产品中,提升学习体验,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自身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势。
其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公益活动、研学论坛等方式建立联系,深化与教育领域的交流,组织中小学老师开
展研学旅行考察踩线,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
其三,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要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收获智慧,提升能力。
篇三: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但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缺位形成鲜明反差,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推行和有效落地,教育部门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本文探究在“双减”政策的相关概念和实施效果等,通过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落实措施;效果研究
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系统性课题,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负担是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必然走向。近些年,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2021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针对双减决策部署的方案和落地措施。但“双减”政策在控制和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的落实措施和效果是现阶段教育领域亟需予以明确的重要问题。
1.“双减”政策的理念和重要性
1.1“双减”政策的理念
近年来我国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方面取得了良
好的成效,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短视性和功利性问题仍然摆在教育的突出性位置,教师不够健全的作业管理模式导致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较为繁重。另一方面校外培训的火热导致超前超标培训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培训项目的高收费和过度的资本涌入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巨大风险隐患。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党和国家从体制机制角度出发来建设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来强化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
1.2双减”政策的重要性
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改革目标正在逐渐转变,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仍然存在学习时间长、负担过重、锻炼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繁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容易磨灭学生的兴趣,还会造成学生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这项关乎我国素质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义务教育相继出现了出台了多想减负措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出现了新问题和新难点。随着新一轮减负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体现了党国家对学生减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减负问题是现在教育的困难和棘手问题,这也说明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办好每一所高校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必然走向。
2.“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与效果
2.1政策执行环境的制约
近些年中国庞大的人口仍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不确定的紧张问题。学历的紧张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层面教育的紧张。竞争的压力从就业端也不断传导到了义务教育学校的供给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相关者对双减政策的接受和配合程度。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中国盛行千年的人才选拔机制将学习塑造为必然的人生动力。人们渴望通过刻苦学习寻求高学历以提升自身的生存竞争力。这也造就了学校和家长主体对减负政策的抵制动机。最后,关于对校外培训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是是一种对自由市场的行政干预。政策执行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容易在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在政策的规定过程中部分较为笼统的表述给地方教育留下了较大的弹性空间。
2.2政策执行资源不足
双减政策如果缺乏足够的人力就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控制。这些年教育部门面临的巨大工作量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推动“双减”落地。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缺乏导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以全面的监管。一些地方政府对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金配套比较有限。在短时间内难以成立专门的科室和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监管。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激励措施和资金保障措施尚且不够健全。现阶段对双减政策执行的考核机制不够明确。教育督导作用浮于表面就难以实现对减负工作有效的监管。
2.3政策落地的效果仍需提升
在党和政府高位推动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得到了有效的重视。然
而不同地方政府执法机构在权责方面难以协调统筹。一些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回应了群众形成了高压下的执法态势。这就造成了校外治理依赖一些专项行动难以形成长效的落地机制,学校层面教师和校领导对双减政策的落地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教师作为政策的一线执行者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解读提供了可能。到底减负什么才不能影响学习效果是教师需要思量的重要课题,但是一些题目如果练习量不够则很难显现出一定的学习效果,改变家长和学校层面的短时化教育倾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就造成了双减政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容易存在一定的执行偏差。
3.提升“双减”政策落实效果的建议
3.1优化“双减”政策的执行环境
要逐渐优化我国的人尽其才的社会选拔和用人机制。逐渐建立起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选拔模式。对于学校则要建立终身学习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来提升学习的效果,逐渐优化人才和就业市场的契合度来改变人才的供给矛盾。通过缓解学历竞争的内卷现象来引导教育产业的理性发展,学校层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双减落地政策。通过校企合作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投入机制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推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发挥优质学校和教师的带领作用,通过结对帮扶等多种办学模式来促进学校的共建和共享发展。搭建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来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要完善中考分流机制以形成多元化的考试招生模式。
3.2纠正“双减”工作的中心偏衡
要纠正双减政策的落地层面需要从政策落地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治理。保证双减政策在校内和校外监管两个层面的持续优化,不断加快校外培训机构的制度监管来建立长效化机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校和家庭领域以建立广泛的民意共识,通过不断的减负政策创新来实现政策执行的优化和改进。要以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利益出发作为减负制度的改进方向。以符合教育规律为主线来构建社会层面的减负共识。及时发现和矫正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完善“双减”政策执行的奖励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
3.3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的效果
要加强政策宣传来提高基层对“双减”实质精神的理解。保证确保政策执行人员在实际方案转化过程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借助传统和线上媒体的宣传来加强社会层面的舆论引导,要帮助社会各界了解“双减”对义务教育的长远价值和意义,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及时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学校主体对“双减”政策的理解。构建多方共同联动的教育方案,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功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为自己的子女未来发展做出长远和合理的规划。要不断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创新和责任意识。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上监管机制以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逐渐理清监管过程中不同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来推动日常监管的系统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某种意义上说,减负政策的执行的真实有效推进,在
教育系统改革上需要显现一种“替换思考”。在打破负担带来的弊端之后,还需要从制度、环境、资源与能力等维度不断深化改革,扩大社会认同与协同参与,保证减负政策的有效运行,是值得未来去进一步深度思考的问题。让“双减”政策成为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篇四: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双减题材议论文三篇
例文一:“双减”让教育“返璞归真”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课业负担太重。虽然校内一直在减负,但是学生的负担并没有有效减轻,许多负担转移到校外培训机构,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更是影响到心理健康。针对这些现象,《意见》提出30条具体意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等。同时也明确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活动的问题,《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这不仅能让校外培训机构去资本化、去泡沫化、去功利化,起到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是给校外培训科学定位,让其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归根结底,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意见》指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要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
此外,《意见》还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给学校减负、老师减负,让老师能够把精力集中到备课、上课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
教育是百年大计,此次《意见》的出台,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与期盼。确保“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就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例文二: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提质”
落实“双减”政策,从校内、校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如果落实“双减”政策,以降低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为代价,相信所有家长都不会同意。毕竟中考、高考还站在原地等着每一个孩子。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这是否矛盾?有人说这是“既想让马儿跑得快,还不想让马儿吃草”,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并非只想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如何让马儿吃得精、吃得好、吃得饱,跑得更远,才是全体老师应该考虑的,老师们的责任更大了!
执行“双减”政策,有两个目的:
1、减少家庭教育经济支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属性是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的结合,但是近些年来,教育越来越内卷,校外辅导机构不断炒作渲染焦虑情绪,裹挟全社会被动参与校外教育培训,俨然把教育做成了生意,致使家庭教育经济支出不断增加,严重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双减”政策要求所有校外辅导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学科类培训的收费价格由政府指导,当“无利可图”之时,校外辅导机构纷纷离场。
截至目前,全国原有的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有的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
2、让教育回归本源,让育人回归初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但是长期以来,单一以考试成绩来考评学生、考核老师的制度,脱离了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学校,校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让育人回归初心。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培养出来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但是这个学生三观不正,以后走上社会,产生的危害可能更大。
落实“双减”政策很容易,强力监督校外辅导机构,校外学科培训市场一片“凉凉”。从校内来说,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5+2”课后服务就完成了,小学生放学回家也不再背书包了,家长也不用再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苦恼了,焦虑情绪
确实得到了缓解。
不管如何“减负”,中考、高考仍然是以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的,在这一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实现教育“提质”,才是关键。
对老师们来说,需要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深入教育教学研究,才可能是出路。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以拼时间和做海量试题来完成的,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当下,如果不改变思维,还以拼时间、刷试题来提高成绩,显然与“双减”政策格格不入。
很多老师认为落实“双减”和提高成绩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师们固执地认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必须刷大量的试题,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甚至一些老师把“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想改变老师们的这一观念,确实不容易。
要想实现落实“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提质”,老师们首先必须破除原有思维,改变靠“刷题”来提高成绩的思路。
如何在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中小学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
例文三:双减政策的感想
国家推出双减政策是对的。实行这个政策目的是减轻学生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另外还有一个均衡教育的公益属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阵。就是教育回归本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向未来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给了家长明确家庭教育途径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性
有句俗语:“三岁看老”,一个人前程发展,很多习惯养成就是取决于性格、态度,铸就而不仅是学习。减轻学生课内外负担,更助力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道德品质对孩子也是很重要的,从小就要抓牢孩子的道德素质。
其实,双减政策推行,就是把学生分成两类人才培养:一类进入大学,另一类进入职业教学学校。惯例传统,只有考上大学才可能在将来谋到一份相对好的工作,而新时代规划策略,不需要考大学也能有一份的可谋生的工作。国家志强、社会如此之大,各行各业都需要“螺丝钉”,国家不需要太多尖端人才,却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式人才,比如:国家的尖端人才研制出升降晾衣架式分别是手动的和电动的,供应社会人民需求,由谁来专职安装呢?尖端人才只负责研制出来,不会怎么安装,这就是人们日益需求未满足而增长的矛盾,又由谁来解决、平服?如果没有技术工人会安装新型款式的晾衣架式,那国家的尖端人才研制出的产品就飙成废品?还有这次十年的房子水管道渗水出厨房地面来,我不会排查、也不会清理接管疏通道,只能去联系会做这种技术工的人,工费挺贵的,辛苦多赚钱也多呀!按一次六百块,十五天工作日也有九千块钱等等问题,只有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相对均衡,国家的社会发展才能达到总体上的相对稳定,资源平衡,解决人们需求问题,扶持各行各业及技工人才问题。因此,双减政策既是把双刃刀剑,又像一张网,布捞出不一样的大大小小的鱼之分。我认为利功大于弊,从而概括出五点精神谱系:1.从学生的锻炼,身心健康作为体之本。作业量少,有时间睡眠足,心理协调好,体育课锻炼,身体竟有精气神,增添活力。
2.为课后服务拓展训练作为美之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3.规范化知行合一作为德之源。教育职业问题在于言传身教,散发正能量,焕发精神之钙,补助学生知行营养快线优良,乃是治理风气、弘扬德韵。
4.玩中学进、学中玩转展的智之孕。适量的作业,特别是绘画式的作业个突出显现学生个性张扬,基金思维的发展。
5.日常卫士作为劳之举。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包括卫生、生活、学习、劳动等贯穿化瘀思想观念新颖,操作过程熟练获取的作用。
篇五: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教育双减政策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压力的不断增加,教育双减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双减政策是指教育部门通过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招生计划配额,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政策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育双减政策。
一、教育双减政策的理论基础
教育双减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指将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减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双减政策的思路也符合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投资和产业。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双减政策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教育双减政策针对的问题
教育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学校资源浪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同时,学校的招生计划配额也越来越大,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增大,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双减政策将学习量和考试量减少,同时减少学校招生计划配额。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校而言,减少招生计划配额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法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出台政策等途径,让学校和老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此外,教育部门还可以对学生课业量进行规范,确保学生的课业量能够适应其年龄和能力水平。
(二)减少考试压力。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考试频率和方式等途径,使学生不再过于依赖考试成绩,减少考试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教育部门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作业、小组合作活动、口头展示等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减少学校招生计划配额。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招生计划配额来降低学校负担,同时提高教育的效益。此外,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招生计划和建设规模,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四、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通过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频率,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双减政策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减少了浪费,提高了教育效益。
(三)推动了教育改革。教育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推进教育双减政策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五、教育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老师的态度和效果的评价等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教育双减政策。
(一)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培训、激励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六、教育双减政策的实践案例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下在我国的一些实践案例。
(一)广东省实行“不留作业日”政策。自2017年起,广东省每周实行一天“不留作业日”政策,学生可以用这一天的时间去进行兴趣爱好的学习和活动。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出“学业衔接升级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旨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手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江苏省淮安市实施“少考少招计划”。淮安市针对中考、高考招生计划,推出了“少考少招计划”,减少了考试和招生的压力,提高了教育效益。
七、结论
教育双减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监管和教师培养,才能推进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篇六: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关于〃双减〃学习贯彻落实论文五篇
“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在决策层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后,近期**等地陆续公布相关配套措施。不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是上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名为减负,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负担问题。因为,大范围过度培训将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挤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违背。
所以针对校外培训I,各地政策几乎一致。除了都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外资不得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监管要求,**还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不得“分红”。此外,教育部**日在官网发布校外教育培训违规行为处理典型案例,涉及省市包括**、**、**、**、**等,主要涵盖问题包括“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无证办学”“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和“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等违规行为。
可见,随着各地“双减”配套措施落地,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培训的生存空间大为压缩。不过要消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这样似乎还不够。
其实,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也令不少家长头痛,既花钱花精力,又被迫卷入“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状态,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囚徒困境,当下全面整顿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从校外培训诞生的背景看,承担了公立学校部分教学任务无疑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初衷是为学生减负,结果却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更有甚者,部分公立学校教师“默认”并参与校外培训创收。
因此,各地在严打校外培训之际,还应该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让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多地在校园内完成。如**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将实现三个“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个小时,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
时间,初中学
校可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另一重要方向是全面践行教育公平。对此,消灭学区房、填补义务教育洼地是目前最为迫切的。过去两年,各大城市对学区房的追捧有目共睹,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并最终导致“菜小愈菜”,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同时也会让买不起学区房的家长陷入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想方设法寻求各种相对学区房成本更低的校外培训。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让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一样,包括多校划片、公民同摇、名额到校、优质教师强制流动等方式,都应该被利用起来,目的是消灭所谓的“差校”,弱化“学区”,从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0,**宣布新学期起将推动大面积、大比例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此举让所谓优质学校的师资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换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校外培训的整治顺时应势,但填补校外培训缺口及全面践行教育公平的举措也需要尽快落地,目的是让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假节儿。就拿**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名目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
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梅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
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
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以“双减”为契机,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孩子在全面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病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应当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笔者认为,虽然研学旅行等非学科类培训不在要求范围内,但作为强相关行业,研学旅行市场面临以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研学旅行作为健康教育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政策引导下,研学旅行发展迅速。20**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年,又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发布,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2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为主题,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政策鼓励下,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20**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亿元,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多家。
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
与旅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教育方式不断多元化,研学旅行既把学习融入旅行体验中,也把旅行上升成为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可。
第二,“双减”促使研学旅行新需求充分释放。“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市场可能由学校主导向家庭主导转变。目前市场上的研学产品按照活动形式主要分为游学类研学和营地类研学。游学类研学旅行以参观、学习和交流为目的,以“游”为核心,注重体验;营地类研学旅行包括各类人文艺术、科技文化以及军事体育等主题式营地教育产品。这两类产品主要由学校主导。随着新政策的落实,孩子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家长们必然会寻找替代“补习”的产品,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需求将大大上升,以家庭亲子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
家庭亲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要求更高,兼有休闲度假和研学双重需求。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便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需求特征都将影响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家庭亲子消费者将更注重产品理念、行程内容、服务品质、费用性价比、师资力量等。研学产品的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亲子市场和
研学市场的界限可能进一步模糊。
第三,“双减”倒逼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进入研学旅行市场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从业务相关性看,教育培训机构由课程培训转型研学业务的难度较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资本、有师资、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培机构涌入研学赛道,加剧行业竞争。但同时,竞争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长远来看,引导政策持续出台,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研学产品结构和供给模式。
一是“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可能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是否对非学科培训制定实施指导价尚不明确,如果未来对非学科教育也有非营利要求,那么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产品,可能面临就业门槛,也将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是企业资质、教师资格、课程内容等监管或将趋严。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场,但仍存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针对企业资质、教师资格以及课程内容的监管有望逐步完善。
旅游企业要在研学旅行市场培育竞争优势,唯有不断创新,加快产品更新迭代。
其一,要加强上游资源挖掘和整合,推动产品创新,将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融入研学产品中,提升学习体验,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自身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势。
其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公益活动、研学论坛等方式建立联系,深化与教育领域的交流,组织中小学老师开展研学旅行考察踩线,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
其三,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要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收获智慧,提升能力。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引发全民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
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双减”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国民长期福祉。此次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命门”。对于公众而言,这是改变教育“内卷”的关键一步。
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祭出雷霆手段。*月**日,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袭,在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查处。有的地方,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补”之称,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收费讲要点,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禁令,但个别教师就是舍不得补课费这块“肥肉对此,必须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不能总是靠举报,假如补课变成“一对一”,又怎么办呢?此前**规定,教师两次违规补课即取消教师资格证;今年*月,**两名教师违规补课被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如此铁腕,多多益善。教育部显然注意到
这一问题,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月**日再度出手,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等专项整治,通过在“供给侧”上动刀,切除毒瘤,为家长减负。
“双减”政策落地,还应重视“需求侧”改革。“双减”政策思路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而非流向教培机构。这就是从“需求侧”着眼。不可否认,过去的“三点半放学”,确实加剧了教培机构生长。如今强调学校托底,也是一种纠偏。也必须承认,中国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尽职尽责,改变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长也需要转变思维,担负起教育责任来。有人担心,假如没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那不是要“拼家长”了吗?应该说,在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家长不会特别累,让家长代批作业等是明确禁止的。但同时,一个常识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拼命送孩子去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当然,对孩子的期许应该合理,不要盲目攀比,这同样是“需求侧”改革,关乎
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
落实“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长在拍手叫好之余,不免有些担心,怕减负十余年,压力增无减;怕自己不学,别人默默拼娃。对此,我结合从教**余年的经历,分享一些想法。
看一场改革是否真心,先看它敢不敢“绿了芭蕉”。以往的减负,或是减少作业,或是筛选竞赛,家长们跟着抓狂,资本则笑而不语。而今年提出的“双减”,不只是明确了学校和校外机构的减负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资本支撑的培训机构“动真格我曾在20**年撰文《做一个理智的家长,不要被“剧场效应”绑架》,呼吁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节律,杜绝跟风“内卷”,滋生非理性焦虑。比如新学期将近,常有一年级新生家长问我:“幼小衔接,拼音要不要提前学?”对此,我给出建议:“拼音口算提前学,既费时间又费钱;家校合作莫越位,幼小衔接须科学。”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作息时间、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的衔接。局前街小学多年来一直秉承“轻负担、高质
量”的教学理念,一直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学科内容,但呼吁效果并不好,很多家长也不理解。现在有了明确的导向,相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和家长会理解这样做的初衷,局小人也会勇于担当,主动发出正确的声音。
“双减”东风之下,局前街小学将在已有的睡眠管理、“推迟半小时上学”、弹性作业等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减负政策。如,继续保证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丰富校园生活,将自然节气活动、人文节庆活动、兴趣选修活动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转型研究;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角度推进科学作业管理。
我们呼吁,家长给孩子一点闲暇的时光,因为“闲暇出智慧如果学生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没时间读喜爱的书、做感兴趣的事,也没时间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如何能观照生活、累积思想、生发灵感?
我们呼吁,校外培训机构在坚决取缔盈利性学科培训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观学习、劳动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游戏,需要交往,需要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培训机构如能对此进行开发设计、提供服务,就能和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资源的正向互补。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加强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比
如,用好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增强社会教育资源的联动,开发学生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学习资源和场域。
落实“双减”任重道远,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中国梦二
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需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公益性”“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
长期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总量庞大、良莠不齐,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尤其是近年来在资本的裹挟下,贩卖焦虑、过度宣传,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俨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生态。“双减”政策的到来,无疑能够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但是,校外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要想从
根本上让“双减”落地,还需要消除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谨防他们“被裹挟”。
许多培训机构超纲超前教学,导致无数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其实是“被裹挟”的家长走进了“剧场效应”的误区,就像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却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表面上看,家长让孩子补课的行为是自愿的,其实是在剧场效应中不知不觉“被裹挟”了。班里的同学成绩有好有差,这是最初状态,挺和谐。可突然有同学上补习班,很多家长认为别人上补习班成绩在提升,自己的孩子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所以就算不想报班,但迫于压力,也只好无奈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结果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这就像看戏,如果前排的人都站起来,那后排的人也会站直,甚至还会站在椅子上,但他们看到的戏,和坐着看,一点改变也没有。
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被裹挟”的家长经济负担更沉重,孩子们的童年更悲催,而培训班却养肥了自己的腰包。所以,“双减”政策要落地,除了强化校内教育,更需谨防家长“被裹挟”,“双减”工作完成的主体离不开家长,只有家长摆正心态,远离焦虑,肯减、愿减、乐意减,学生的负担才会真的减去,没有家长的觉悟和自觉,“双减”工作就会沦为教育体制下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作为学校,应在“双减”政策下回归教育本质,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缓解家长们的培训焦虑。作为家长,应谨防被培训机构裹挟,与其在剧场效应下踮着脚尖摇摇晃晃,还不如安安静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鼓吹,也终究不能取代学校,优质师资一定是在学校,从长远来看,家长们只有减少焦虑,“双减”政策才能更好落地,实现真正减负。
推荐访问: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政策 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