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科技规划】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完整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5-17 19:27:02

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进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重要时期。加强宏观指导,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规划】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科技规划】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完整文档)


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进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重要时期。加强宏观指导,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遵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依据《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许多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将对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科技进步本身产生重大影响。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所有这些,不仅会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也会推动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因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发展的势头很好,但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资源的制约作用突显,消耗高、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粗放经营方式比较严重,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把加快发展的重点转向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确定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一个目的,实施两大战略,鼓励发展三大经济,落实四项措施,培壮五大产业,实施六项工程、实现六个突破的总体思路,意在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

“十五”以来,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坚持“创新、产业化”的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营造科技发展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技进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促进成果转化,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长入经济,取得了较大成绩。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52项,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47项,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1%。其中,省科技奖11项,比“九五”期间增长了8.3%,是获省奖励最多的五年。申报专利74件,授权52件,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奖牌7块,其中金牌3块、银牌1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有了新的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87项,新增产值100475万元,新增利税15900万元。研制开发了环保胶粘剂、六甲嘧胺、超级钢螺纹钢、木醋液、红松矮化结实、家野猪级进杂交繁育、数字林业、冶金加热炉燃烧换向系统同一自动控制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了高油大豆及配套栽培、优质奶牛繁育、转炉溅渣护炉、家具热转印覆膜、制造业信息化等新品种和一系列先进技术,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由2000年的16.08提高到了2005年的20.72,增长了4.64个百分点。全市实施市以上技术产业化项目70项,新增产值21649万元、利税5362.7万元。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加速了产业技术提升,增强了企业市场开发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实力。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通过计划引导、资金支持、工作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联合,与国内4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交流合作对象扩展到了芬兰、俄罗斯等国家,交流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林业、农业、工业、冶金、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技术交流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动态发展到75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户,技工贸总收入达到7亿元,出现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群体,成了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铁力松涛集团,组建了以绿色食品业为主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使我市的技术创新体系功能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富民工程试点取得了成功,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催生了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技术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及生产标准化程度,为科技人员搭建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技术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有了新的有效途径。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市、县(市)、区(局)两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修改、补充、完善了推进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对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稳定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形成了结构优化、引导作用强的政策体系,为技术创新和科技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既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科技事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大量制约科技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科技意识不强;科技资源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层次较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科管部门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为重点,以争取各方支持为保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加速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的引进、推广与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由资源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服务全市总体目标的原则。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紧密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基点的原则。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溶入新的创新要素,将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解决我市主要产业和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科技项目开发与人力、智力资源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环境优化,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用战略眼光处理长线和短线的关系,既要突出现实的可操作性,又要体现前瞻性和导向性,既要上见效快的星火项目,也要发展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关乎长远的高新技术产业,把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经济转型的紧迫需求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资源集成的原则。树立大区域观念,打破条块分割,在全市层面上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的科技力量,开展研究开发与技术推广,使科技进步成为众多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实行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市科技发展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31%。

──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5%,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组织实施市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00项,力争在一批关键性技术上实现较大突破,完善和加强科技计划申报、评估、评审制度。

──取得有较大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市以上科技成果150项,并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全市申报专利1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0%,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商业价值的关键技术。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以上。

──推广先进技术100项,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发展水平。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50户,技工贸总收入7亿元。其中,技工贸总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户,3000万元以上的10户,1000万元以上的15户。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高新企业达到15户,高新技术产值平均增长21%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的比例达到8%。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聚集区的技术层次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优秀专门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建立起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带头人队伍、科技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工人队伍,培训各类人员5万人次。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为主力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为平台的技术扩散、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体系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三、优先发展领域及重点方向

我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及重点方向,合理规划布局,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我市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作用,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推进优先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突破。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现代林业

伊春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具有良好的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长期以来,由于过量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锐减,可采资源严重不足,恢复森林资源、建设保护生态功能、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发展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区对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点方向:

──森林生态环境恢复与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信息与数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人工林近自然化重构技术、优质速生纤维用材林新品种选育及培育技术、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主要造林树种人工种子园建立及培育技术、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和栽培技术、人工用材林生态系统经营和用材林定向培育、采伐方式及经济林高产栽培技术、苗圃小型机械设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天然林主要林型功能和结构调整技术、天然用材林优化培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人工用材林优良品种扩繁和优化栽培、航天育种及林木良种选育、种苗基地建设、智能工厂化育苗及新型林木种衣剂开发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森林特产资源红松、榛子、龙芽葱木、刺五加等经济林与野生经济植物良种培育、品种改良、引种驯化、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重大森林病虫鼠害高效安全持续控制、森林防火装备、森林气候灾害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木材高效利用、木材功能性改良、木材液化、木质复合材料开发、绿色人造板、无毒多功能胶粘剂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

──濒危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繁育基地建设、野生经济动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究。

(二)现代农业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方向:

──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重点开展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亚麻等主要农经作物、园艺作物新品种推广,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推广,环保生物肥研发及产业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推广,减轻大豆重迎茬危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田灌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等。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技术、数字农业精准技术的推广应用。食用菌、山野菜、山野果和其它野生经济植物种质资源创新,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非木栽培新原料、新工艺、新配方及丰产栽培和规模化经营技术、生产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与推广。

──养殖业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技术研究推广。重点开展奶牛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畜禽规模化养殖及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畜禽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优质肉牛、肉羊、瘦肉猪高产培育,畜禽鱼重大疾病快速检测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饲料作物和牧草专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秸杆微贮技术、粪便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主要粮食作物深加工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农产品加工过程清洁生产与全过程控制,保鲜肉、餐桌化新型肉制品开发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功能性乳制品开发与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广,畜禽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及产业化,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及产业化,利用鹿产品、蜂产品、林蛙及食用菌研发蛋白、多糖系列产品、活性功能因子产品。

──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重点开展寒区沼气长年生产技术、秸杆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秸杆炭化气化转化为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三)新材料及化工

围绕我市材料产业特色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重点开展新型建筑材料、钢铁材料及化工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重点方向:

──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新一代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高寒地区建筑材料、多功能环保复合墙体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以页岩、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轻质抗裂柔性混凝土、玻璃纤维及树脂结构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与产业化。

──高性能结构钢材开发。多性能、高柔性钢种新系列。

──新型半导体材料。单晶硅材料及绿色太阳能光源材料加工、应用。

──煤焦油深加工技术。利用废弃煤焦油开发生产轻油、脱色酚油、洗油、一蒽油、二蒽油、燃料油、苯酚、邻位甲酚、工业萘、改质沥清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

(四)医药

为加大我市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针对地产药材丰富的特点,研发能力较弱的现状,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以医药关键、共性、创新性技术攻关为重点,培育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和医药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我市医药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

重点方向:

──中药及天然植物开发研究。重点进行现代中药和创新型天然药、中成药品的二次开发,刺五加、五味子等系列产品开发,中药单体及有效部位的新药和具有治疗亚健康状态、保健作用的药食两用动、植物功能保健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中药种植、提取、加工、质控等产业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中药提取、药材加工炮制工艺技术和中药饮片及针剂、中成药质量标准及控制技术、指纹图谱、中药材GAP规范种植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制剂关键技术、药物新剂型、新辅料研究与应用,加强膜分离、超滤、CO2萃取、树脂等提取分离新工艺、新技术和缓释、控释、靶向、透皮、脂质体凝胶释药系统和给药系统,新型药物制剂、高能量药物筛选研究及产业化。

──中药材保护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市中药材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我市中药材数据库及中药种子资源库,繁育出优质中药材种苗。

(五)能源与环境

以解决经济发展可能或已经产生的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为着眼点,以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保障为目标,积极开展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引进与推广,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上取得技术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重点方向: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能源林培育、能源植物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先进的脱硫脱硝及低污染燃烧技术、超细粉尘和有害重金属控制技术、CO2减排技术研究、引进、推广。

──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技术、农林剩余物新材料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环境污染控制集成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汤旺河等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水源地水质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状况监测、水环境状况监测、生态灾害调查监测等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

(六)电子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手段、生产加工水平、管理决策水平上新台阶。要在全市制造企业加强产品设计、管理及企业规范化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制造业信息化在家具、人造板、制药、钢铁、建材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逐步实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重点方向:

──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重点是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生产经营项目管理(PM)、全面质量管理(TQM)、企业过程重组(BPR)、决策支持系统(DSS)、网络化应用服务(ASR)平台等。

──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遥测遥感与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监测系统,扩大地理信息处理软件的应用范围。

──数字化城市和社区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虚拟显示及仿真应用系统、城市规划应用系统、绿色农业应用系统。

四、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要发挥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主体。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层次。

(二)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对于技术开发类院所,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可以直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也可以变为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转制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参照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模式进行转制。不能转制的,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形成职责明确、流动开放、竞争协作、管理规范的研究开发体系。

(三)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全市科技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调整完善科技评审制度,提高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工作特点的经营管理制度和预算绩效体系,搞好绩效考核,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

(四)加强全市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全市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和集成区域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分行业支持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一批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动知识产权流动和扩散,培养和聚集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形成以成果转化、技术扩散、技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按照多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步伐,增强孵化器的服务功能,提升孵化器的运行质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长的需要。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要抓住优秀专门技术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这个“龙头”,抓好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这个“源头”及复合型人才这个“重头”,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利用重大科研项目,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尖子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改革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收入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积极构筑以产学研联合为基础、以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途径聚集智力资源的开放式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用人观念,让各类人才流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度化的开展技术工人岗位培训,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做大做实。通过普及农村实用科技、送科技下乡和举办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等途径,培育农村实用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势,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教兴市”战略的完整内涵,在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科学,结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解决持续、协调发展的问题,并使其相互影响、渗透、加速先进思想、文化和管理理念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良性互动。

(二)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要大力宣传创新思想,使社会各界能够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实现我市经济转型,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林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建立实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引导各级政府把科教兴经济作为首选战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进一步转变科技主管部门职能,把提高自主创新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到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科技管理的每个环节。

(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项目立项和预算安排实行专家评审与政策决策相结合的机制。实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加强对项目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实施的实效。按照政府基金的公共性、普惠性和效益性原则,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提高政府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通过宏观指导、政策调控、计划组织等手段,引导科技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向效益高的领域聚集。

(四)多元化、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按照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增加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使企业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力争使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8%以上。

(五)切实加强县(市)、区、局科技工作。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按照我市产业布局规划和市委“进一步加快四大集聚区建设,形成一批链条长、能增值、有效益的产业群和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手段,突出特色,紧扣主题,合理配餐,连续支持,配套集成,促使相应的技术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实现经济特色化,技术集群化,强化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实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专项行动。选择党政班子科技意识较强,对科技投入努力程度较高,科技工作基础较好,在促进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扩散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县(市)、区进行科技进步示范,探索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从整体上带动各县(市)、区加快科技进步。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基层、服务社会的原则,以学科学、用科学为主题,以科普图片展、科普讲座、专家咨询、科普大蓬车进社区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科技知识下乡进村入场所活动,选择群众最为关心、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普及,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良好风尚。整合科普资源,挖掘科普资源潜力,提高科普设施利用率,加强全市科普能力建设。发展以各级科协和专业学会、协会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科普创作和科普志愿者队伍。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确立全市产业技术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和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使企业、科研单位都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熟悉知识产权法规,了解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人员。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指导和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对具备申请专利条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时申请专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计划项目与有关人员签订保密合同,建立保密制度,落实保密责任。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采取专项整治与经常查处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法,查处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利行为,净化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各方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咨询系统为基础,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整合特派员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整体功能,组织引导其将服务范围由龙头企业和典型示范户向面上延伸,实行高位嫁接,互联互动,平衡推进。以农村和林场所为着眼点,坚持市场机制,技术切入,项目牵动,政府推动,创新与产业化并重,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为县(市)、区、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采取与专业大户结合,与主导产业结合的方式,按行业进行分类,以法人为依托,组建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系统,创造条件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开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企业诊断、技术经纪人等服务,并努力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七)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建立《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要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突破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经济社会分析、技术预测和定期评估的基础上,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调整,以保持《规划》的科学性,持续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反馈。市科技管理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具体指导。

 

推荐访问:伊春市 十一五 发展规划 【科技规划】伊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557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