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规划】静海县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供大家参考。
静海县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方针,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天津市防震减灾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天津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制定本规划。
一、地震形势与现状
(一)地震形势
我县处于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境内分布着两条隐伏断裂带(里坦—大城断裂带、沧东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横穿我县境内,有记载以来,这两条断裂带附近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至今小震活动不断发生。66年邢台地震和76年唐山地震,波及我县并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天津市成为我国唯一遭受Ⅷ度地震破坏的特大城市。
据专家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形势复杂严峻,天津境内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
(二)汶川地震对静海防震减灾的启示
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烈度达XI度,灾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省(区、市)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汶川地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惨痛损失,对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重大启示和警示:
1.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并重的原则。我县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潜在地震的威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2.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和科学的地震预测预报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不断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3.必须加强震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并与国土规划、产业布局、重大工程建设相衔接;必须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将应对大震巨灾作为震害防御工作的重点,提高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要不断加强应急救援的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三)防震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地震局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1.地震监测实现了数字化,地震监测精度、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能力大大提高。全市建成了由110个台点组成的数字强震动台网,其中,我县境内5个台点达到了多台捕捉本行政区内2.0级地震的近场加速度记录的能力,能实现30分钟内完成行政区内Ⅳ度以上强有感地震的烈度速报。建成和完善了地震信息服务网,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震应急速报明显增强,建成了200多人的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工作队伍,提高了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
2.加强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实现了现场即时审批。规范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普遍提高了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努力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地震观测设施和环境保护审批项目已进入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开展现场审批服务。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日臻完善,行政执法队伍得到加强,提高了行政执法能力。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体制与机制,建成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充分利用“三网一员”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在历年“7.28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周”、“防震减灾法实施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段,以布设展牌、发放材料、专家咨询等形式,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大型宣传活动。
3.修订完成了《静海县地震应急预案》及其配套的18个保障计划,制定出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完善地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高了全县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
(四)防震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地震灾害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与防震减灾能力不足是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基本矛盾。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我县防震减灾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震台网布局仍需完善和加强,我县观测网点多为70年代末80年初期建设,由于受环境的干扰,观测设施的老化等多种因素,大多数观测点已停止观测,只能保留部分观测人员进行宏观观测,降低了地震监测能力和水平,也进一步加大了地震预报水平特别是短临预报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2.抗震设防监管能力不足,老旧房屋抗震加固工作还未完全解决,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尚未纳入规范化管理,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与抗震设防要求衔接不够;近场地震动与场地效应、地震区划、工程结构抗震、地震灾害预警实用化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有待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缺少投入机制和条件保障,科普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社会公众缺乏自防与自救技能的培训渠道;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亟待拓展,服务产品仍然匮乏,服务方式与手段需要创新。
3.应急救援工作投入渠道不明确,工作基础薄弱;专业救援队伍力量少、规模小,应急救援经验缺乏;救援装备科技含量不高;救援物资储备不足;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手段单一,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时效性较差,准确度较低;地震应急救援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应急处置综合能力不高;现有应急避难场所难以满足抗震救灾需要。
(五)加强防震减灾的现实意义
我市处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河北平原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我县境内分布着两条贯穿南北的活动性断裂带,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团泊新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三区六园建设已初具规模,社会财富快速积累,急迫通过地震区划、建筑物抗震设防、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等地震安全保障措施降低灾害损失。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提升全社会综合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后,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应对地震灾害愈加期望,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强烈需求,参与应急演练、参与志愿者工作、组织民间救援团体等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面对着无情的地震灾害威胁,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互助,完善地震损失救济补偿机制,以弥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二、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与战略布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合理规划,强化我县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强我县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静海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规划目标
我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静海县行政区域全部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遭遇6级地震,相当于所在区域发生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人员死亡率不超过5×10-5,经济损失率不超过3%,灾后生活和经济秩序恢复时间不超过20天;遭遇7级地震,相当于发生地震烈度Ⅸ~X度的地震时,城市功能丧失率不超过30%,次生灾害损失不超过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30%,震后生活和经济秩序恢复时间不超过40天。
2.指标体系
(1)地震监测预报指标
加强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为市地震局提供及时可靠的前兆观测信息,提高观测手段和预报水平。五年内新增5个高水平观测项目,其分布在独流、台头、沿庄、中旺、团泊一带,主要观测水温和水位。配合市地震局完成强震动台网建设,提高短临预报水平。
(2)地震灾害防御指标
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建设工程和农村公共建筑以及企业生产、办公用房建设工程要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重大影响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对其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对农民住房的建造积极引导,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发生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时,在用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的比例不超过5%,基本不出现人员伤亡,供水、供电、供气、及交通、通信、医疗设施等生命线工程整体遭受严重破坏的程度应达到保证基本服务功能。
(3)地震应急与救援指标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各项保证计划,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工作。烈度Ⅵ-Ⅶ度地区,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不超过10天,Ⅶ-Ⅷ度地区不超过20天。
震情和灾害信息系统运转可靠。通讯设施健全可靠。震后10分钟内实现较准确的震情速报,30分钟内实现灾情速报。
社会公众有较高的防震减灾意识,震时能正确避险,震后能正确自救、互救,社会秩序不乱。发生地震谣传时,县乡(镇)两级政府和部门能正确及时处置,公众能正确识别。
(三)发展战略与布局
为确保防震减灾重点目标的实现,切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
1.建立和健全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装备水平,加快地震前兆监测项目建设,增加新的5项观测项目,对原有观测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微机控制,数字传输,提高监测能力和速报水平。同时不断改善观测条件,保护好观测环境。探索我县及邻近地区地震发生规律,努力提高地震中短期预报水平,建立和完善地震预报会商制度。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强化宏观观测能力和水平,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
2.建立执法严格、常备不懈的震灾预防体系
深入宣传贯彻实施国家和天津市已出台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关的规定和实施办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工作,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天津市防震减灾条例》。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建设工程要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从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规范和施工质量三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管理、宣传与指导。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充分利用防震减灾宣传周、科技周、防震减灾法实施日等重点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声像、影视等手段开展宣传。进行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3.建立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认真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进一步完善各乡镇、各部门的各类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项具体的负责人,随着情况的变化,应急预案要及时予以补充、修订,并由专人负责。适当组织应急指挥和抢险救灾的实战演习,检测反应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信息通信系统,建立震灾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联动系统,建立政府各部门间快速反应、协调有序、互相支持的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县城区域内建成6—8个公共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要在人员密集的区域建成2—3个公共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动态化、定量化、可视化、数据全面、功能完善的县级地震应急基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立地震应急基础资料数据库与其它灾害应急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多手段的准实时地震灾情信息监测评估系统,以提高我县的地震灾情快速获取能力,为政府应急指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灾队伍。各部门抢险救灾队伍建设要保证,人员落实,职责要明确,命令要畅通。同时要配有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抢险物资、抢险设备和抢险手段,一旦发生灾情能迅速高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县财政和各有关部门应合理安排抗震救灾资金,储备必需的抢险救灾物资和设备。
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加强灾情速报和灾情评估的基础建设。一方面健全灾情速报网络,提高灾情速报能力和灾害评估速度及准确性。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成果,建立科学、客观的震灾评价体系。
三、规划的组织实施
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管理、各负其责,随着机构和人事变动,适时调整和充分实施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和办事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把防震减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县级财政对防震减灾的投入要有长期安排,纳入财政预算。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防震减灾投入体系,不断增加对防震减灾的投入。
加强队伍建设,加速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群结合、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满足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需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建筑面积400平米的应急指挥中心,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集中办公。
推荐访问:静海县 规划 五年 【地震规划】静海县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