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开“语文创课”,培养学生“创客素养”【精选推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5-29 15:4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语文创课”,培养学生“创客素养”【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开“语文创课”,培养学生“创客素养”【精选推荐】

 

 开“语文创课”,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 作

 者:

 徐江/胡国庆/修珊珊

 作者简介:

 徐江,男,河北省乐亭县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写作课退休教师。

 原发信息: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2016 年第 20167 期 第 3-6 页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改革重在教学内容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能开“语文创课”是语文教学改革之标志,即教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各种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逻辑学、哲学、物理学、数学等知识去解读具体的文本,努力发现其蕴含的独到的别人尚未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这无疑对传统语文观是一个挑战。

 关

 键

 词:

 创客/语文创客/语文创课/创客素养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12 期

 一、“创客素养”是什么

  回答“创客素养”是什么,自然要先搞清“创客”这一概念。“创客”是来自国外的一个概念,它的外语本意用这两个汉字来概括,显然是比较得体的。我们可以由汉字的本意去理解。“客”有一个意思是“……的人”。《后汉书·马廖传》云“吴王好剑客”,这“剑客”就是剑术高超

 的人。那么“创客”,由“创”字来规定“客”,这里的“创”也需要界定,它是“开创”“首创”的意思,即第一位如此如此。而这里的“如此如此”,就是“做”的行动。“创客”在其外语意思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客”是指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通过实践过程变为现实的人,广义的“创客”就是泛指有创造能力的人。我们在这里取其广义的意涵,“创客”就是“创造者”,那么“创客素养”我们在这里奉之为“创造者敢为天下先的品格气质和做的能力”。这是非常实际的生存能力。

  本来我们就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说,何苦又添“创客素养”呢?是否有玩弄文字之嫌呢?从本质上说,“创新”说与这里的“创客素养”是相通的。但是,将这一“素养”冠之以“创客”,有两重意义。其一,与世界上的创新文化保持一致;其二,这一点最重要,是以这样的人为目标,不仅有其精神,而是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创客”,这相对“创新”精神来说,更明确地从生存层面上升到有行动能力的人。一个事物需要精炼的话语来概括。比如,同是这个内涵,“创造者”也能表达,但气势不足,相比较显然不如“创客”这一新名词话语简洁、响亮,具有震撼力,具有振奋力。

  二、当“语文创客”,开“语文创课”

  当下开始关注“创客教育”的人士中,有些教育思想敏感的人已经开始在中学建立“创客教育试验室”。他们搞设备,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这样的平台搞小发明、小制作,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数

 学、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起来,不但巩固已有知识,而且把知识变成能力,并开拓新视野。这无疑是好事。

  但是,在这种“创客教育”中,我们应该看到语文课有更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不能狭隘地把这一教育紧闭于技术性的、物质性的动手行为中。语文课,不需物质条件,它可以集语文、逻辑、哲学、物理、数学等各学科知识于一课文上,纵横捭阖,以活跃的思维在具体的课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使他们积累“创客”能量,为将来成为“创客”作量变到质变的准备。

  这样一来,语文课的课程目标就要重提,就要改革。我们要把学生“创客素养”的提高作为语文课的重要课程目标。这就意味语文教学观念将发生变革,什么“语文姓语”,什么“语文课要保持语文味”,什么“不能在语文园地里种他科的禾苗”等各种语文之论,在提高“创客素养”的旗帜下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所以,我们在这里将“创客”意识引入语文教学中,提出这样的概念及口号——当“语文创客”,开“语文创课”,培养新创客!

  因为“创客素养”的提高需要执教者必须开出“语文创课”来,在这里执教者则将担当起“语文创客”的责任。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先当“创客”,要有创造意识,要有创造能力,要能讲授“语文创课”。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可以称之为“语文创课”呢?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之为“语文创客”呢?让我们从具体的案例说起。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为例,抛弃传统的“蔺相如是大智大勇的英雄”之认知,引导学生反思蔺相如“完璧归赵”所作所为只是为完成自己狂妄的“完璧归赵”承诺,罔顾赵国国家安全,他是地地道道的冒险投机分子。讲读此课,能提出如下的问题去颠覆“蔺相如是大智大勇的英雄”论调。具体说:

  1.蔺相如前边对赵王说“秦强赵弱”的背景下“宁许以负秦曲”,后边则又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前后之说有没有矛盾?

  2.“奉璧往使”如羊入虎穴,蔺相如赴秦为保“完璧归赵”有预案还是空口许诺?

  3.当秦王答应蔺相如“斋九日”、“设九宾礼于廷”后,蔺相如却暗地派人怀璧间道回国,在大庭广众之下戏耍秦王是否有理有节?

  4.如果秦王与群臣一样恼羞成怒扣留蔺相如,遣使至赵国,责赵使无礼于秦王,向赵王讨公道,赵王又作何答?

  5.如果赵王答复未能使秦王满意,赵国会面临什么风险?

  6.再循其本,重新反思蔺相如“奉璧往使”的决定有无失误?即便秦果真由赵边境以西割十五城予赵,“越国以鄙远”,赵能守十五城否?

  7.如果让你代蔺相如作赵使,你有何良策既让和氏璧安然无恙,又不损赵国尊严,同时亦不冒犯秦国,使其得到什么把柄?

  结合这些问题研讨文本,与常规阅读教学就大相径庭了。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被教育者——学生——被教育。当下的语文教学尚远不及此境界。

 比如,假设我们作赵国大使,就不会“奉璧往使”,而是徒手西入秦。璧仍在赵国,当然是无任何危险的。但是,徒手西入秦又怎样平复秦王“以十五城易璧”的外交议题呢?

  我们会做两手准备:其一,游说秦王罢“以城易璧”之议;其二,重新提出赵国新的交易方案——变“以城易璧”为“以谷易璧”。具体操作如下:

  为落实第一方案,徒手入秦后站在维护秦王的立场上对秦王说:“璧乃一物尔。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所居也。若以十五城易璧,则必招民之怨也,大王将陷重物轻民之不义也。秦,强国也,珍宝尽有之,岂能为一璧之故而弃十五城之民于不顾也。且臣素知大王诚信也,得璧而不予城,以一璧而见笑于天下必不为也。故为大王计,当罢以城易璧之议。”

  倘秦王自我辩白真的喜欢和氏璧而坚持换璧时,则提出“以谷易壁”之议。

  可对秦王说:“大王诚爱璧,赵国缺谷,赵王恤民之饥也,且不欲大王陷于民怨,请以璧易谷,降值而求,不以十五城为价,而予赵谷米十五万石可也。臣愿质于秦,秦强赵弱,岂敢逆大王之欢也。秦运谷至赵,赵必奉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解铃还需系铃人,把球踢给秦王由他决定。无论是罢“以城易璧”之议,抑或是“以谷易璧”,秦赵两国均无冲突。

 欲证明蔺相如“完璧归赵”整个行为之失误,则必须想出更好的处理秦王“以城易璧”的外交话题。我们的办法既不损赵国尊,又能保和氏璧无虞,同时亦不冒犯秦王,不是比蔺相如的做法高明许多吗?

  这七个问题的探究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培养及如何当外交官实践性的想象,这样的阅读教学课颠覆了常规的教学,它着眼于综合性做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课就是“语文创课”,能这样讲课的老师是“语文创客”,这样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

  纵观这样的“语文创客”所开之“语文创课”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创造性。“语文创客”及“语文创课”,都具有首创的特点,讲人所未讲。用逻辑思维反思蔺相如的行为,还有设置如何当赵国大使妥善处置秦赵“以城易璧”的外交问题,都是首创的。

  第二是符合性。上述七个问题的探究皆以文本为据,没有脱离文本。

  第三是融汇性。上述探究融汇了逻辑、哲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联想思维。绝非当下“以文本体式为依据”,所谓“按照传记的方式讲传记”的传统阅读教学所能企及。

  第四是有用性。这种教学将提高学生分析客观事件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知道蔺相如的性格及形象。

  在这样的“语文创课”里,显然会使学生的“创客素养”得到锻炼,而且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思维能力无疑对于技术性物质性的动手制作能力也是很有裨益的。

 三、开不出“语文创课”标志着语文课改没有本质进步

  语文课改已经搞了许多年了,但是,可以说收获甚微。何以为证?就以 2015 年高考作文试题《谁更具风采》应试为例便可说明。试题要意是“感动国人风采人物评委会”最后提出三位候选人。他们是生命科学家大李,他的科研成果破解生命奥秘在国际上居于前沿,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焊接大工匠老王,焊接技术炉火纯青,被称为国家级焊接大师;摄影家小刘在摄影界也是佼佼傲人的摄影大家。但此三人谁更具风采呢?数百万考生、数万语文教师,能正确解此题者寥若星辰。大家都认为选择其中任何一人论其“更具风采”都可以,甚至逻辑学界中的博导也有人以此论为是。非也!

  此题只能确定某一人是“更具风采”的,除此人外另外二人是“具风采”的。“更”字规定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排除二人,最后确定一人。

  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一道试题就是社会向考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它是检验考生做人做事做文章之境界的试金石。

  考生就是一名评委,他要力求公平公道,他的答卷体现着认真地理性地投下那一票的态度,这是会做人的表现。

  他能有分析地确定自己的目标,比如,他清楚地认识到“更”字的意义,采用如下具体方法——先选定一个共同标准,在比较中作“三进二”的选择与排除;然后,再选定一个标准,在比较中作“二进一”的选择与排除。这是会做事的表现。

 经过二级选择,最后确定某人是三人中“更具风采”的那一人。准确的答案,只有大李是“更具风采”的人,其他二人在这样的比较选择中被排除。把这一选择过程清晰表达出来,就是会做文章的表现。

  有某作文教学“专家”——曾先生(网上《天下语文》专题主持人)——讲此题应试举出例文《我喜欢你镜头下的一切》,由标题便可看出这位曾先生的答案是摄影家小刘“更具风采”。但是,文中通篇是小刘跋山涉水捕捉大好河山之美好瞬间的事情,他为人们留住了乡愁。但文中不涉及大李与老王,没有比较,试卷不能体现他比另外二人“更具风采”。此卷写的是小刘“具风采”,不是“更具风采”,这是典型的离题之作!

  语文界不乏各式各样的专家、学者,也不乏各式各样的学科带头人。但是,且不说能有条不紊地论述这个问题,在这场关乎考生前途的大考中懂此题应对程序者是凤毛麟角。这种局面的形成,其原因之一就是语文界少“语文创客”,课堂上少“语文创课”。教者没有开出综合运用所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学生面对这现实的具体问题岂能懂得怎样综合运用自己所知的知识去解答考场试题?

  当下的语文课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其本质仍未脱离研讨一篇篇课文所蕴含的标准的语文知识,包括审美赏析等,而不是以文本为例子探究如何综合运用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解读文本,随之能把语文课学到的东西再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在考场上清晰地完成这道“谁更具风采”的论证过程,写好这篇应试文对于考生来说就是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这种“创造”至少涉及语文、逻辑、哲学、数学等各学科知识的活用。这种能

 力都需要“语文创客”开出“语文创课”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不是学过一种方法之后就会创造,而实际是人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而常规语文课恰恰排斥这种综合实践,坚持什么“语文姓语”,要突出“语文味”,等等。因此,面对上边综合运用知识的大考便集体“滑”了“铁卢”。

  这一件事情便足以说明当下的语文课教学效果在实践考验中是经不起考验的。也许还有人对我们的批评不服气,那么,就请他调查一下在前边所说“三进二”和“二进一”两级选择过程中,如何确定具有“公约”性质的“标准”条件。我们在本文有意只讲做的程序方法,而将如何定标准及定什么标准留给语文老师去思考

  “当语文创客”,“开语文创课”,这是我们的追求。事实上,我们不能指望大多数语文老师成为“语文创客”,都能开出“语文创课”。我们只是希望大家要有这种意识,向“语文创客”靠近,如此,就某篇具体课文开出“创课”未必不能成功。这样你向我学,我向你学,大家齐努力,也许就能开出许多节“语文创课”。再整合疏理,说不定就搞成一个“语文创课系统”。

  今天我们在这里呼吁这一问题,就是向大家宣告——我们要争当语文创客,努力开授语文创课,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

  “语文创课”系列的构建成功,标志着语文课改从本质上迈上一级新台阶。没有这样的“语文创课”,意味着语文课改没有本质的进步!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素养 语文 语文创客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01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