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研究(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即将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今天教育遭遇了三大“认知门槛”。后疫情时代对教育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一次凸显。未来,学校教育应从教学生读书为主向读“网”为主转变,从传授硬知识为主向师生共同建构软知识为主转变;教育评价应从学习输入评价为主向学习输出评价为主转变;教学管理应从刚性管理、层级化管理向弹性管理、扁平化管理转变。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软知识;新建构主义;在线教育
对学校教育而言,后疫情时代可从各级各类学校正式恢复学生大规模返校、开展面授时算起。从那天开始,学校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就是因应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围绕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问题所做的前瞻性思考,以期引起各方的重视和讨论。
一 、后疫情时代教育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后疫情时代,学校教学将遇到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将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例如:在疫情期间已经开始的线上教学如何与正式面授后的教学进行衔接?正式面授后线上教学,还要不要继续,如何继续?不同的线上课程之间在时间上如何协调?如何计算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学时、学分以及教师的工作量?如何保证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开展正式面授后课时如何安排?(因为以前的计划可能不能用了)上课时学生要不要隔开一定距离就座?教师要不要戴口罩上课?要不要安排错峰上课?督导还能不能像过去一样对教师提出硬性要求?在本学期剩余时间显著缩短的情况下,疫情期间没有开展在线教学的课程如何排课和上课?如何补足课时?如何保证原有教学进度和质量?如何处理好补课和师生休息时间的关系?等等。
其次,教师教学也将遇到很多新挑战。例如:如何组织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区分、如何相互协同、成绩如何计算?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在线教学?没条件开展在线学习的学生怎么办?学生在线学习进度不一、学习质量差别较大,教师在课堂里如何教?是从头讲起,还是从中间开始讲,或者干脆不讲,全部改为答疑解惑、练习巩固?因各种原因未能跟
上课程教学进度的学生怎样进行补课、补考?等等。
2020 年上半年开始的网课教学,注定将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教学。它既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用新思维、新理念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将化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具体的机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一次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大实验,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总结和探讨。其次,疫情所带来的特殊情境,使得对在线教育的质疑和阻力降到最低,人们对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空前提高,在线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再次,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将大幅提升,对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探讨将进一步升温,对教育信息化的方向、路径、方法的检讨和反思也将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反思也将持续深入。
二 、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应从多方面开始转型 (一)学校教育应从教学生读书为主,变成教学生读“网”为主 网络时代之前,更准确地说在印刷时代,信息与知识主要是通过纸质媒体储存与传播的,教科书又是纸质媒体中最为严谨的一种类型,教科书的编撰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染指。知识被认为主要存在于学者和教师的大脑,以及教科书和经典著作之中,是一种需要人们仰视的高大上的存在。
网络诞生之后,情况慢慢发生改变。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首先出现在网上,而不是书中。网络没有出书和编撰教材那样的高门槛,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存储和传播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新信息,而且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没有纸媒印刷出版那么长的周期。大家通过网络交流经验、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激发思考,俨然进入了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与知识的大超市。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意见领袖也开始利用网络实时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学识,而不是急于写书出书。因为网络传播比纸媒传播要更快、更广,影响更大。对于学习者来说,今天遇到了到底是读书好,还是读“网”好这样一个问题。
书本,尤其是教科书,记录的是专家学者经过加工整理,已经系统化、结构化的内容,有学者将它们称为“硬知识”,这些硬知识是前人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当然值得学习。但书本有个缺点,其出版周期长,而且是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只能记录一部分可以被文本化的信息和知识。大量的难以被写成文字,但可通过
音频、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内容,无法被“装”进书里。因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过时的、有局限性的、经过抽象概括的知识,与快速变化的时代存在一定距离。而且,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书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则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而且形式多样、更新迅速,与现实生活完全同步,容易被普通大众尤其是新生代们所理解和接受。其中,很多信息和知识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检验、加工、整理、改造,来不及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被称为“软知识”。这些软知识越来越多,可以即学即用,能帮助人们解决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迭代更新,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大部人对软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硬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少。这可以从年轻人遇到问题大都是直接从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去查找纸质书本就可以看得出来。软知识是大众共同生产、建构的,而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但网上的信息和知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假难辨、信息冗余。对于缺乏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加工能力、整理能力的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容易导致形成片面的、碎片化的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恰恰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需求。如何教会学习者掌握发现、选择、利用、建构软知识的能力,是今天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网络中不仅有软知识,也有硬知识。网络中各学科各专业的学习资源比教科书上的内容更多、更全面,形式也更加丰富。例如,网络中不仅有教科书中的文字内容,还有教师的讲课视频、PPT、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甚至虚拟现实、虚拟仿真实验,更有关于本领域前沿的论文、报告等。网络还为我们开展跨时空的社会化交流与协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今天如何读“网”,显然比如何读“书”要更加重要。
(二)学校教育应从传授硬知识为主,变为师生共同建构软知识为主 随着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大量书本中的硬知识将被智能机器人掌握,凡是用硬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工作,将逐渐被智能机器人所接手;人类将更多地从事对软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因此,学校教育的重心也将越来越从传授硬知识,向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建构软知识方向转变。因为教材中的硬知识可以
由智能机器人替我们去学习和掌握,当我们建构软知识需要用到相关的硬知识时,可以让智能机器人协助我们去完成,或者让智能机器人把相关的硬知识再传授给我们,未来的学习一定是人—机合作式学习[5]。知识是学不完的,很多具体的知识在今天这个时代,完全可以采用即学即用的方式去学习,而不需要事前都掌握。
人们在学校里真正应该学习的是搜索、选择、加工、运用、建构那些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具体知识本身。未来,如何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加工构建出新的知识(软知识),才是我们人类唯一能胜过智能机器人的地方。学习和建构软知识需要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包括四个关键词: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个分享的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某个主题,通过网络和书本学习相关内容,然后在一个群体里分享出来。分享的方式可以是文章、视频、音频、PPT、作品等,但一定要求原创,杜绝抄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构。这样就相当于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解决需要,学生针对这个任务,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线上线下学习,教师负责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也包括直播和录播资源在内)。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公开展示和分享各自的成果,分享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每个人的分享成果可收入个人学习档案袋,作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分享和展示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在线讨论,对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协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活动成果再进行分享和展示。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分享、协作、探究的成果,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整合起来,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将大家的小论文,通过在线共同写作,变成一篇大论文;将每个人的零星成果,通过碎片重构的方式,整合成系统化的成果等。零存整取、碎片重构是学习和建构软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评价应该从学习输入评价为主,变为学习输出评价为主 主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以标准化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标准化考试一般要限定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主要以教材和大纲为准,考查的范围主要是学生对教材和大纲规定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书本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被理解和记忆的程度。虽然也可能有部分试题涉及部分知识的简单迁移和运用,但一般比例不高,
因此,这种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输入的评价。网络学习不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加开放和个性化,学习的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如果仅仅以教材和大纲来划定评价内容和范围,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仅仅采用标准化评价,不仅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在线教学效果,还会反过来对在线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打击师生在线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线教学是围绕某个主题和课程的相对开放式的学习,每个人学习的内容、材料、途径以及掌握的广度、深度不尽相同,很难划定考试的范围和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因而应该采用以学习输出为主的评价。学习输出的评价主要考查学习者通过课程阶段的学习,能够完成什么作品、作业、论文,能够解决哪些真实问题,思维和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等,简言之,通过学习,能够输出什么东西。这种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开放性和差异性原则。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评价不仅应包括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第三方评价。应更重视个人的前后比较,而不是与他人的横向比较。
(四)教学管理应该从刚性管理、层级化管理,变为弹性管理、扁平化管理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带有较多的工业时代的痕迹,过于刚性,缺少灵活性。强调从上至下的层级化管理,要求行动统一、步调一致。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与时代脱节。以本次疫情为例,那些前期改革比较到位、教学信息化建设做得比较好、教学理念比较开放、教学管理比较灵活的学校,应对突发情况的表现就比较好,未来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也会比较好;相反,那些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层级过于复杂、官僚主义比较严重、教学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教学理念比较传统的学校,应对突发情况就表现欠佳,常常慢人半拍或无所作为。
笔者认为,新时代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选拔、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赋予教师较大的教学自主权,鼓励创新和探索,允许犯错、包容失败。而不是用各种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去束缚他们,压抑他们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与评估,客观全面地考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并向一线教师及时反馈。
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执行僵化、过时的标准和流程了。提
高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机动性,是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也是教育变革的大方向。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僵化的、机械的,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是僵化的、机械的;如果教育是灵活的、随机应变的,那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灵活性并不是要降低教育的标准,减少教育的难度,相反是提高教育的标准,增加教育的难度。回答一个标准化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更难,还是解决一个未知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更难? 各级各类学校应抛弃传统观念,改进那些与后疫情时代不相适应的管理与督导制度,积极探索弹性教学和学习的新模式,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建设,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走班制学习,鼓励开设综合性、探索性课程,为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新体系转型做好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近年来开展的治“水”培“金”活动,本意是好的,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也被部分学校引向“回归传统”的老路,去强化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降低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增大教育教学的机械性、强制性。如果这个活动朝这个方向发展,就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
参考文献 [1]丽贝卡·D.科斯塔.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M].李亦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 (3):3-10. [3]王竹立.再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远程教育杂志,2019(2):45-54. [4]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5):38-55. [5]王竹立.论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式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9(9):18-25,33.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7]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